江覺遲日前在部落格上發表一篇〈善心是財富酖裁襟勵子圖〉的文章,才讓人發現,原來她會投入藏區教育,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影響。
祖母裁襟教子
安徽教育收錄
江覺遲的祖母蘇蕙華育有三子,有天大兒子江興漢從私塾回來,因他承諾要從家裡帶一塊大紅綢布給師母,但蘇蕙華翻箱倒櫃卻找不到紅綢布,為了讓兒子能遵守承諾,她把心愛的紅綢嫁衣剪下一塊布,並囑咐兒子不要交代布料來源。
師母接到布料後發現「這是從衣服上剪下來的」,她怕孩子不懂事而偷剪衣服,便托人向蘇蕙華打聽此事。當師母了解真相後覺得過意不去,便邀先生一起向蘇蕙華道謝、致歉。
「我不是不愛嫁衣,但是我更注重孩子的教育。」蘇蕙華強調,「此事可以教兒子要尊重老師、說話算數、要有成人之美,一襟而全三教,我倒要感謝你們呢。」
江興漢的私塾老師陳明啟聞言而寫下:「古來女傳古人編,今事驚人更應傳。方訝寧馨為可畏,尤誇女士足稱賢。新襟能剪懿行著,畫荻堪名婦德全。來日騷壇知必頌,拋磚引玉我徒先。」蘇蕙華這段「裁襟教子」的故事被刊登在《安徽教育》,流傳後世。
父親助童就學
女兒深受影響
江覺遲的父親江興皖,文革時遭遇迫害,家裡生活非常貧困,即使後來平反了,但工資非常少。江覺遲讀一年級時,每天放學都因為沒錢交學費而被班主任留下來,江覺遲知道,那是因為父親把她的學費拿去資助一個成績很好的失學孩子。
有次,父親獲得特級教師資格,拿回兩支金黃色的高級鋼筆,她和姐姐心想「一定是我們一人一支了」,沒想到父親把鋼筆悄悄送給了更窮的孩子。每每想起這件事,江覺遲是又要笑,又要哭酘酘
「覺遲,並不是『覺悟來得遲的意思』。」江覺遲解釋,父親當初取這個名字,是因為「覺」是佛教用語,希望她將來能以佛教之善根去愛人,而「遲」意為謙虛,是希望她能用謙虛之心態去做人,凡事不能驕傲。雖然江覺遲認為會走入教育孤兒這條路,是受到長輩影響,但是這幾年來的親身經歷,她知道自己這樣做只是起於良知、責任,而不是所謂高尚,因為「當你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高尚時,你離高尚會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