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三杯茶》江覺遲 藏區推動教育

羅佑純整理 |2011.04.17
1818觀看次
字級

登山家摩頓森一九九三攀登世界第二高峰時發生意外,他被巴基斯坦山區的一個偏僻小村落的村民救起,他發現當地小孩只能坐在戶外髒汙的泥地上上課,他承諾一定會回來為他們辦學校。摩頓森把這段故事寫成暢銷書《三杯茶》。

在中國大陸西藏地區,也有一位從事教育的漢族女子江覺遲,她因為一場旅遊意外,遇到一位喇嘛,在喇嘛感召下,她留在藏區五年,教育二十七位孤兒,她把這段故事寫成中國版的三杯茶酖《酥油》。

一場旅遊意外

決定入藏教書

江覺遲,安徽安慶人,原本在當地一家大型國營企業工作,酷愛旅行的她,二○○二年第一次走完美麗又艱險的川藏線後,她愛上了那裡,並多次前往。

二○○五年她再次進藏,不過這次她選擇陌生的支線,沒想到途中遇到坍方,當地一家藏民對她很好,不但給她食物,還把她安排在寺廟下的客棧住宿,那時剛好遇到寺廟裡的喇嘛下山。

喇嘛讓江覺遲看到真實的西藏,洪水、泥石流、雪崩是如何侵襲草原與山區,每一次災害過後,總有一些孩子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那些孤兒太需要人了」,因此喇嘛請她留在藏區,把孤兒集中起來,由江覺遲教他們漢文。

江覺遲有點猶豫,但她回家後念念不忘這些藏族孤兒,因而與家人商量「能不能去藏區當老師?」結果只有致力孤兒救助事業的父親支持她,鼓勵她去圓夢,並告訴她「要做就要做好,不要中途放棄。」

那年,她告別家人,七、八天內,輾轉經歷了火車、汽車、拖拉機、摩托車、騎馬、步行等交通方式,終於來到了藏區。 藏區找孤兒

給他們謀生能力

雖然江覺遲上了高原,但並沒有學生讓她教,她首要的任務是尋找學生。

江覺遲表示,藏地因為信佛不殺生,只要懷孕就會把小孩生下來,因此有很多單親媽媽帶著私生子辛苦過活,加上草原災害特別多,出現不少無家可歸的孤兒。

「別說是孤兒了,一般家庭的孩子都是不願意上學的,加上父母不認為知識有多重要,他們希望孩子可以放牛、幹活,所以即使找到孩子,也不見得會讓你帶走,因此要留下來,用很長的時間做思想工作,這工作特別難。」江覺遲無奈地說。

為了方便工作、取得藏民信任,江覺遲把自己變成藏家女子,學會騎馬、打酥油、犁田等等。有次,她為了取得一個單親的啞巴牧民信任,不但為孩子縫補衣裳,把髒亂的帳篷打掃乾淨,還借了兩頭犛牛幫他犁田,手磨出血泡。啞巴牧民終於放心,讓江覺遲帶著小兒子去上學了。

江覺遲跟孩子們把寺廟安排的碉樓整理成學校,喇嘛教孩子藏文,她則教漢文和其他知識,她希望教孩子們基本的文化知識,並學些手藝,未來他們才有機會改變自己、改變家庭。

不過她不單是個老師,她就像母親一樣,照料著孩子們的飲食起居。為了給孩子們準備新衣服、學習用具,江覺遲耗盡積蓄,還欠了很多債。她還把自己的筆電、相機全帶到藏區,教孩子們使用,讓孩子學習新鮮玩意兒。

高原沒有電,電腦只能播放兩、三個小時,所以她常花兩、三天時間,把電腦帶到縣城充電,再帶上高原,而她操作最熟練的是「Fn+ctrl+F5」(節電模式)。









不過高原生活與平地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在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地方,沒有蔬菜、水果,只吃糌粑和酥油,即使有米飯也不能煮熟。住的地方也大出意外,以前再艱苦也是住旅館裡,到藏區草原後,住帳篷、睡草地,沒有枕頭、棉被,就只鋪一張毛氈,那是江覺遲完全不能想像的。

從飲食到衛生,江覺遲都受不了,有一天,她決定收拾背包準備離開,才剛走出帳篷,發現周圍圍滿了牧民,唱歌挽留她。牧民雖然並未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們都知道,這位漢族姑娘是來幫他們的。於是,她留下來了。

撰寫《酥油》

找尋高原接班人

從未有寫日記習慣的江覺遲,因高原上沒有電視,晚上孩子睡了沒事做,所以開始寫日記,五年下來,也寫了六十萬字。

二○○八年,江覺遲得了嚴重的高原病,胃疼、貧血、吐血、咳嗽帶血絲,加上睡地上,因此也和藏民一樣患上嚴重的關節病,肌肉一碰就鑽心地疼。

她開始「身體狀況糟時就回家養病,等到身體好時又再回到高原」的循環,因為擔心自己工作堅持不下去,心裡不時浮現「希望能趕快找個接班人,為孩子繼續點亮那盞酥油燈」的念頭。

「如果只是透過媒體宣傳來尋找接班人,是沒用的。」在藏區生活五年的江覺遲,知道那裡的生活很苦,她認為接班人如果不知道當地的情況和困境,而貿然進入藏區,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想從心靈上感動接班人的江覺遲,決定把藏區生活寫成書,不僅讓接班人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承受能力,也要把這本書獻給支持她的父親,完成他的遺願。

本來江覺遲想用「自傳體」的方式寫書,可是發現這樣的寫法為阻礙她想表達的意思,所以改成半自傳體的小說,透過主角梅朵與月光的愛情故事,描寫真實的高原生活。「我要寫一個平凡的藏區,讓外面的人看到平凡的藏區是怎麼回事,除了雪山、載歌載舞以外,人們正常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是邊寫邊流淚,哭過不少次,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堅持下去,就覺得很難過很糾結。」江覺遲從二○○八年年底開始寫書,去年年初才完成,她利用斷斷續續的養病空檔,把六十萬字的日記整理成四百五十頁的《酥油》。

筆調憂傷絕望的《酥油》,去年八月出版後,隨即登上中國大陸知名網站當當網的排行榜第一名,被讀者評為「感動十億人的書」。

不過頻繁的曝光讓她不安,她怕人們去打擾孩子,所以她堅持不提供學校的名字、孩子的名字、孩子的照片。她說,藏區孩子很需要傳授知識的老師,她希望能趕快找到接班人,為孩子繼續點亮那盞酥油燈。









「我以前也捐過舊衣、舊書,做過義工,那時我是強者,有種高高在上還能得到一聲謝謝帶來的快樂,但是自從去了藏區,不但沒有了收入,身體也變得很弱勢,我自己真正成了弱者,我才知道弱勢是怎麼回事。」江覺遲此時深深感受到「施和受是平等的」,因為接受者拒絕布施,布施者也不會感到快樂。

雖然藏區孩子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但是二十多人的糧食負擔卻相當沉重,江覺遲經常為錢發愁,尤其是在藏區生活的愈久,愈清楚大家不可能有太多的錢可以供應給學校,因此更珍惜每一筆捐款。「在學校最困難的時候,一位住在山東但沒有錢的先生,還向別人借錢來幫我們,他說:『我比妳要富有,因為我還能借得到錢,妳卻不能。』這句話,我和孩子們會用一生的時間來記著。」

不過即使生活得很辛苦,江覺遲也毅然而然的在部落格上呼籲:「感謝想為孩子捐款捐物的好心人!目前的寺廟孤兒院需要的關愛,這段時間裡透過寺廟、我本人,還有先前認識的一些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孩子們現在生活得很好,所以暫時不接受任何捐助。大家把關心及熱情,轉移和投入到更大的地方去,關心更需要幫扶的孩子吧。別讓愛在一個地方過剩,在多個地方荒涼。這樣才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