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瓷刻傳承人】陳銀付 一事做極致不枉此生

文/伍婧丹 |2025.09.21
42觀看次
字級
在江蘇鹽城大豐瓷刻展示館,陳銀付坐在工作台後。圖/新華社
陳銀付瓷刻作品〈咆哮〉。圖/新華社
陳銀付瓷刻作品〈啼鳥枝頭〉。圖/新華社

文/伍婧丹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一枝鋼鑿、一把鐵錘在瓷面上敲打成點,積點成線、再成畫面。一隻麋鹿在瓷盤上躍然而出,這就是被稱為瓷器上的「刺繡」︱︱大豐瓷刻。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大豐瓷刻以瓷器為載體,以鋼鑿、鐵錘為工具,利用瓷器本身特有的質地和鑿刻後產生的崩瓷效果,將深淺不一、疏密不同、長短不齊、有粗有細、有虛有實的鑿刻技法與刀法結合在一起。

江蘇大豐民間自古就有逢紅白大事時,眾鄰居或親友借碗盅給主家辦事的習俗。為區別碗盅所屬,各家在其碗盅底部鑿刻姓氏或特殊記號,後有人在碗盅壁面鑿刻花草、動物以及人像,大豐瓷刻由此萌生、流傳。二○二一年五月,大豐瓷刻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觀有墨色,觸有手感

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恆北文創街的大豐瓷刻展示館裡,陳銀付專注地看著眼前的瓷盤,手中的鐵錘對準鋼鑿,穩穩地敲著一下又一下。作為大豐瓷刻第五代傳承人,今年四十六歲的陳銀付從事瓷刻技藝已有三十餘年,幼時就受祖父啟蒙接觸到瓷刻並喜歡上這門手藝,長大又進入美術院校深造,專注傳承發揚大豐瓷刻,之後又陸續前往全國各地的知名美院研修學習,不斷提高技藝。

人物、山水、花鳥、書法……著墨於紙上的事物,陳銀付都努力「繡」於瓷器之上,觀有墨色,觸有手感,既有灑脫的書畫筆墨之韻,又有濃烈的金石雕刻之趣。

大豐瓷刻工藝流程主要包括設計、渡稿、雕刻、賦色、整理、裝飾等步驟。其中,雕刻是核心環節,精度要求極高,要求留瓷技藝精準,使作品與設計稿樣嚴絲合縫。

得益於深厚的美術功底,陳銀付將油畫、國畫、書法等各種技法與瓷刻工藝巧妙地融為一體,摸索總結出點刻、單畫線、深色釉雕、瓷刻巧雕等大豐瓷刻特色技藝,提升了瓷刻的藝術表現,拓寬了瓷刻的藝術表現形式。

擇一事,終一生

作為非遺傳承人,陳銀付積極投身於教學工作,致力於培養大豐瓷刻的新一代傳承人。他在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學院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任教,他的學生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成為大豐瓷刻傳承的新生力量。此外,陳銀付還積極參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活動,透過展示和講解大豐瓷刻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獨特的非遺技藝。

「擇一事,終一生」,從事非遺瓷刻技藝三十餘年,陳銀付感悟道:「人的一生很短暫,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極致,就是不枉此生了。」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