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大的哀傷背後,是曾經無比美好的歡樂。否則,失去的,不會是如此的巨痛。
原片名「Rabbit Hole」直譯「兔子洞」,隱喻來自於《愛麗絲夢遊仙境》,始於追著兔子跌進深不見底的洞裡,最後到達如仙境般的另一個世界。片中撞死主人翁愛子的高中生,畫了這本自療性的漫畫,最後送給孩子的母親,做為彼此療癒的秘密通道。
整部電影籠在一片窒息哀悽的氛圍裡,用想像世界來襯托可能的出口--也許就是兔子洞另一頭的世界,科學界猜測的平行空間,將空間學論分成二度、三度空間,即那些尚無法明確證明卻好像存在的世界;在多度平行的空間裡,可能有另一個甚至多個自己,也許過著跟自己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開心、幸福、抑或是自覺遺憾的事,都能在那裡得到圓滿結局。
本片改編自曾獲普立茲獎最佳劇本獎的美國劇作家David Lindsay-Abaire的作品,妮可基嫚自任製片,分文未取片酬,二○○六年在百老匯首演即大受歡迎,妮可基嫚到處籌錢尋找資金,以拍攝此片,她說:「這個故事常發生在現今社會上,常看新聞報導青少年或兒童因意外過世,父母只能崩潰大哭,但很少人再深入了解這樣的破碎家庭,正經歷甚麼樣的過程,需要甚麼樣的協助;特別是喪子的父母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等等,我希望透過《愛,讓悲傷終結》讓大家看到並且了解這種狀況。」
一本漫畫,書名《兔子洞》,走進去,就到了另一世界;這裡可能有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依此類推,宇宙中可能有許許多多的空間,每一個空間裡面的我,正過著許多不同經歷的生活;這樣的想法,能讓悲悽中的人獲得安慰,片中一再強烈反彈宗教信仰的人如是說,科學的理論想像世界,比無法保護人類的上帝,更讓人信服。
電影裡在喪子的悲痛中的母親吶喊:「忍心傷害無辜孩子的上帝,絕不會是我需要的上帝……」沒有人膽敢回應她的質問,卻各自按照自己能夠承受的情緒,選擇庇護所。
不同的信仰,都教導我們在不同的心靈成長過程裡,學會看見不一樣的我;若眼前的靈魂只需要喝牛奶,就請別餵我吃米飯,更不能逼我吞下油膩膩的牛肉漢堡,那會出人命的。但若我的心靈真的早已壯大,任何的食物都不能傷害我,那麼,形形色色的糧食,就請放馬過來,讓我一一品嘗人生的況味,這不就是我此生的課題?
我的心靈導師曾說,放空,才可能裝進養分,然而在美好的滋潤情境下,最危險的耽溺正等著迎面襲擊;許多嗑藥成癖的人也很清楚,並非是藥物的化學成分讓人上癮,恰恰是情境的空靈饗宴,才讓人不捨離去;虛實交替之間,如何擺脫這場令人陷溺的夢境,正是此生最要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