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這兩個至今看來仍很現代的字眼,似乎永遠都不夠熟悉,從東方到西方,傳統生活文化的差異,讓我們對這最基本的生命態度,保持著「神祕」的距離,給予「自我」寬裕的呼吸空間。
「尊重」,這兩個至今看來仍很現代的字眼,似乎永遠都不夠熟悉,從東方到西方,傳統生活文化的差異,讓我們對這最基本的生命態度,保持著「神祕」的距離,給予「自我」寬裕的呼吸空間,而試圖擠壓別人的氧氣,誤以為,這人世間的氧氣量是固定的,別人少呼吸,我就能多吸收點養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金剛經》裡,佛陀說完「無為福德勝分」,送出了免費的棒棒糖,緊接著便開示:「尊重正教分。」他實在太了解人性了。得來過於便宜的東西,總是讓人失去基本禮貌,而隨便處置。然真正損失者,並非這免費禮物或贈禮之人。
當出版商建議寫書捐贈版稅時,立即被我否決了。並非捨不得這微薄的版稅,也從未少捐贈過所有。但拒絕這項提議,有兩個重大原因,首先不想沾慈善的光,而模糊焦點,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根本上的尊重。坊間有多少免費經典贈書,被隨意發放,而真正閱讀甚至善待的有多少?當一本書是免費書寫時,有多少人會真正認同這文字的存在價值?不論是實際上還是情緒上。
我只想看自己掏腰包買來的書。當你在賣書時,請老實支付版稅給可憐的作者,因為,你願意付費買人家的文字,表示,你真欣賞,且相信讀者也會領情。不想付費的文字,請不要浪費紙張印出來。至於,我有沒有能力願不願意捐贈版稅,事關私德與個人價值觀,不宜公諸於世。老子說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揚惡抑善,說的是見光死的惡,而默默行善,才是真正的自我尊重。
在「尊重正教分」中,佛說:「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即便是受持讀誦,當下自心是佛,六祖說:「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以無所得心說此經者,感得天龍八部,悉來聽受。」
先有尊重,緊接著佛陀才宣說:「如法受持分。」法,不求不給。因為給了也白給,反而讓收受者因失去尊重頓失良機,唯有出於自願,才可能「如法受持」。
這個篇章,表面上是讓人尊重經典所在之處,實際上,卻是教人往自心探索無生無死的本初佛性,便是一處真正的佛塔。否則,佛陀不會特別提醒須菩提(替我們提問受教),只要有人受持讀誦此經:「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並且等同於經典的存在,同時,佛,亦出現了。有經就有佛,而念誦的當下,即是經典。
這是多麼清楚明確的「尊重」?
放眼人世間,還能找到比這更便宜簡單的修持方式嗎?僅僅是念誦的瞬間,佛,就出現了!
但凡看得見這「好處」的人,肯定出於徹徹底底的「尊重」,否則,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真正發現了這攤在陽光下的順手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