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保育台灣獼猴的兩難

 |2011.04.06
3276觀看次
字級

中山大學一位女生對台灣獼猴常侵入校園騷擾、攻擊,向馬總統求助,希望安心求學,但相關單位都提不出解決辦法,她決定不再忍受,搬出學校宿舍,並決定不念中山的研究所。

台灣獼猴保育成功,族群增加,推估全台為二十五萬隻,約人口的九十分之一。這位中山大學女生說,政府考量生態保育,不願驅離猴群,但獼猴已嚴重影響學生安全,萬一有同學受傷甚至出人命,豈不是讓保育類動物殺了人?

高雄市柴山、壽山一帶猴群出沒,非僅一日。高雄市政府推出「五不」運動:不餵食、不接觸、不讓小孩落單、不攻擊、勸阻不恰當行為,藉此改善「人猴關係」;當猴群習慣「沒辦法像以前伸手就有食物」,漸漸會回山上找食物。另外,只要有民眾通報猴子攻擊或入侵民宅或當街搶劫,就立即派義工拿漆彈槍前往驅趕。

有學者認為,保育不僅只是道德表現,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衰退之際,保育被視為救命之道;而台灣獼猴除了是靈長類,全球視為保育對象,更是台灣特有種,無論從全球或本土觀點,保育等級都不可降低。

學者批評,政府三申五令,包括立法嚴禁餵食野生動物,但對於觸法民眾總是柔性勸導,輕輕帶過;至於獼猴為了食物而傷到人,則認為罪該萬死,這是台灣民眾「不知道如何與野生動物互動」。

常有民眾或團體投訴台灣獼猴,除了農民,鳥會也曾投訴,認為台灣獼猴捕食幼鷹,破壞生態。但學者指出,老鷹也會捕捉幼猴,大型猛禽如熊鷹,是這類生物鏈頂端的物種,是獼猴的天敵。只要生態系健全,獼猴數量自然能受到抑制。

不過,學者強調改善「人猴關係」,偏向都會地區。實際上,獼猴「為害地方」也非新聞,台東及南部縣市的農作常被偷吃,農民早已視為「天敵」;但因獼猴屬於保育類而無法捕殺,農民放衝天炮,或在果園放收音機想以大音量嚇走猴子,但無效。

彌猴造成農業損失,使農業與保育的兩難再度浮上台面。有農民認為,獼猴數量多到危害農業,不該再列為保育類、瀕臨絕種動物,只有撲殺一途,甚至有農民視《野生動物保育法》為惡法,使他們受此限制,無法保護自己的收成。

加拿大因海豹以鱈魚和其他魚群為食,政府為了拯救數量節節下滑的鱈魚等魚群,除了撲殺部分海豹,也打算對部分母海豹注射避孕藥「節育」。加拿大動物權利團體痛批撲殺計畫,但對「節育」方法未置可否。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計畫申請專案幫猴子「節育」,減少猴子數量。台灣的動物保育人士,會怎樣看待此事?有學者認為,防治方法有很多種,都不應傷害猴子,政府不應只對部分區域來處理,應該要通盤防治。

對於台灣獼猴的保育,仍有許多可以改善之處。都會地區的「人猴關係」改善,與農作物損失問題,應分開來思考。保育應為全民共同責任,不應由農民獨力承受損失;政府可考慮建立保育基金,提供補償機制,不再出現讓農民「視野生動物為敵」這種無奈的認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