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做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千百年來華人在「清明」這一天掃墓祭拜祖先,歷代文人詩詞中呈現了這項源遠流長的傳統風俗;即使在現代繁忙的工商社會,兩岸三地與新加坡等地的華人,依然在「清明節」這一天親人齊聚一堂,共同緬懷先人,意義深遠。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許多節慶與民間習俗最能顯現出來。「清明」原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五個,在陽曆四月五日或六日,由於氣候漸暖,花木欣欣向榮,因此稱為「清明」。古代帝王選在清明這一天祭祀宗廟,後來百姓也在這一天掃墓祭祖。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將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成為國定假日。
華人慎終追遠的傳統,各大家族歷代繁衍開枝散葉的驚人力量也在清明節這一天具體展現。以桃園縣新屋鄉的葉家公祠為例,每年在清明祭祖時,散居海外各地的子孫均回國參加祭祖儀式,曾創下上萬人共同祭祖的最高記錄,如此龐大陣容,在鄰里間傳為美談。
清明節掃墓的傳統也感動了許多外國人。二年前三十二名外籍傳教士在清明節這一天來到台中市一處公墓擔任義工,他們捲起袖子除草,主動協助打掃無主墳,許多人透過這項活動對台灣的掃墓祭祖有更深刻的體會,也觸動他們對祖先的追思。
然而傳統的祭祖活動,常有燃香、燒紙錢祭拜,不時有公墓傳出火警的意外。媒體報導,去年台中市十三個公墓就發生十三起因為燒紙錢不慎而引發的火警,其中一起火警還波及路邊的汽、機車,車主不知向誰索賠,也令警方疲於奔命。其他縣市在清明節前後受理的火警案件也特別多,使得警消人員大感苦惱。
事實上,清明祭祖時燃香、燒紙錢的儀式只要稍稍做些改變,就可以避免意外火警或製造更多的空氣汙染。近年來各縣市環保局主動透過公墓與納骨塔管理單位發放集中袋給民眾,提供集中燒紙錢的服務,民眾只要在這個大型信封上寫下祖先的姓名、提供紙錢者的姓名,環保局屆時將集中一起在專用焚化爐焚燒。此外,台北縣自去年一月起在忠靈祠提供「臥香」讓民眾祭拜,民眾不必自備拜香。
隨著時代的演變,清明掃墓祭祖時,如果能主動加入新的環保思維,這些小小的改革措施,並不影響對先人的敬意,還可以降低空氣汙染,減少火警意外發生,值得大力推擴。除了各縣市環保單位主動提供集中袋的服務外,我們期許有更多的民眾在掃墓時,主動避免燃燒紙錢,或採取更環保的方式,目的是減少火警意外的發生,降低對地球的破壞,相信祖先們在天之靈,一定會非常讚同這類環保的新思維,如此也讓清明祭祖有了新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