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故事】何用浮名絆此身

羅秀美 |2011.04.04
2029觀看次
字級

「何用浮名絆此身」,語出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脣。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塚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唐代「曲江」位於長安城東南。唐玄宗開元年間,疏竣此地湖泊後,湖中種著大片荷花,沿岸構建許多樓閣亭台,是春季遊宴的佳處。皇帝往往在此大宴群臣,歌舞昇平。然而,憂國憂民的杜甫,在這兩首〈曲江〉中並未呈露曲江的盛世繁華。

此時正是家國煩擾之際,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同時,在唐肅宗至德二年(757)被授予「左拾遺」(諫議大夫)的杜甫,卻在任上因營救房琬而觸怒了肅宗,從此為肅宗所疏遠。這首詩便寫於次年,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暮春。身為諫議官,意見卻與在位者相左;一直努力「致君堯舜上」的杜甫,重遊長安曲江時,可以想見其心緒之黯然。

杜甫在長安蹉跎十年,親眼見證戰亂與官場的種種催迫,使他遍嘗人生的諸種辛酸。因此,詩一開始便寫到他在曲江看花,卻別有懷抱。「花飛」與「減卻春」所營造的氛圍是春天將盡的落寞。「風飄萬點」與「正愁人」,更是將漫天落花隨風飛舞的景象鋪展開來,以引起愁思。接著,「且看欲盡花經眼」更是眼睜睜地看著枝頭殘花,一片片地隨風凋零殆盡。因此,應該是良辰美景的賞心樂事,卻呈現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春惜春之情。

杜甫藉由曲江落花將盡的情景,點染了胸中的紛雜思緒,其托物言志之姿,可以想見。尤其是以前三句連寫落花,一而再再而三,極盡反覆曲折之妙,令人魂消欲絕。對照下文所寫的鳥兒築窩與石麒麟倒地的衰敗情景,可見曲江的繁華盛景,早已隨安史之亂而煙雲消散了。觸景傷情,令人斷魂。

因此,詩人乃轉而生發「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的感慨。如果世間萬物的生滅變化,也不過就是這樣而已,那就及時行樂吧,何需浮名牽絆自己?然而,僅管說「須行樂」,其實杜甫胸中仍激盪著無以言傳的苦痛。但「何用浮名絆此身」的念頭,足以看出杜甫在儒家兼善天下不可得之餘的超脫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