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節恰逢農曆三月三。三月三古時稱「上巳節」,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同時也是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大詩人杜甫有一首〈麗人行〉描寫楊國忠、虢國夫人兄妹三月三遊春,開頭兩句是「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北宋歐陽修也有詞云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可見唐宋時,貴族和平民三月三遊春的規模有多麼盛大。由於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曆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天鬼魂夜晚出沒,人們在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鬼、驅鬼。閩南地區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人們祭祀、掃墓、踏青。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燃放爆竹,據說是為紀念巴國將領巴蔓子。
各少數民族對三月三之鍾愛也不遑多讓。壯族人稱「歌仙節」,是為紀念歌仙劉三姐;侗族多於此日舉行搶花炮、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黎族稱三月三為為預祝山蘭(山地旱穀)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在佘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布依族、土家族、苗族、←佬族、毛南族也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人們為什麼熱衷過三月三呢?關於此日的傳說很多,最引人注目的是生日說。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有趣的是,三月三還是王母娘娘的生日,也是道教大神真武大帝的壽誕。為什麼這麼多「神」「聖」都跟三月三有緣呢?恐怕是先人覺得這個日子好記且吉利,又口口相傳,以訛傳訛,最終把這些「神」「聖」跟三月三扯到了一起。或者是先人覺得他們一個人過生日不熱鬧,乾脆給他們一起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