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在那羅素國拜別毘目瞿沙仙人,便繼續南行至伊沙那聚落,拜謁勝熱婆羅門。
據經文所述,伊沙那聚落是一處四周環繞熊熊烈燄的火山,燃燒中的火舌,大如高山,而且,火舌中還聳立著銳利的刀山。善財童子眼見勝熱婆羅門登上炎炎大火的刀山上,奮力一躍,投身入火。

勝熱婆羅門就在此處修行,並對善財童子說:如果你能登刀山,投身火炬,那麼所有諸菩薩行,皆得清淨。
善財童子萬分猶豫,最後在諸天及龍王的擁護下鼓起勇氣,登上大火刀山,奮身躍入烈焰;在炙熱的大火中,善財童子克服了恐懼,體會到「菩薩善住三昧」的安穩,和「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的快樂,並且親見了勝熱婆羅門所成就的「菩薩無盡輪解脫門」。
〈慈容十一現〉的版畫、偈語和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無直接相關性,版畫主要以童子禮拜觀音為創作表現,並輔以偈語內容中的「猊座」、「狻猊」、「獅子」等體裁。
版畫左側有一白衣觀音,雙手交疊,端騎在獅子座上,獅子四足挺立於雲端上,右側則呈現一童子,雙手合十,隨行。畫面上的雲氣飄飄正好與勝熱婆羅門處的刀山、火炬形成強烈對比。
偈語:「高坐猊座已圓成,大智仙陀卷便行;狻猊嚬呻猶自可,獅子回首更堪驚。」收錄在《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和《建中靖國續燈錄》,是道臻禪師頌古之作。
史傳記載,道臻禪師(一○一三~一○九三),宋僧,福州古田戴氏,年十四至上生院修持頭陀行,飽閱大小經論。後持一←參學江淮諸善知識,於浮山法遠處得旨。
禪師律身節儉,晚年曾入京至福寧殿說法,賜號淨照禪師。《佛祖歷代通載》、《禪林僧寶傳》等皆有傳。
此處頌古典故起於禪宗「百丈卷席」,公案的主角是汾陽善昭禪師,禪師在首山省念禪師處言下大悟。
公案中,善昭禪師和首山禪師的對話非常簡短:
昭問:百丈卷席意旨如何?
山曰:龍袖拂開全體現。
昭曰:師意如何?
山曰:象王行處絕狐蹤。
善昭禪師大悟,拜起而曰:「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摝始應知。」
我們很難揣測禪師起悟的關鍵,但是「絕處逢生」的「大悟」,就像善財童子在勝熱婆羅門處所接受的淬勉,面對刀山烈焰,唯有大悲無畏的奮力一躍,才能在無明的火炬中重生,品嘗三昧。
所以禪師在言下大悟後,告訴我們起悟境界,風動水流,鳥雀雲飛,春生夏長,花開花謝,落霜落雪,山河大地,盡是法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