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日本發生九點○規模的大地震,引發海嘯等災害,逃生頓時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消防署表示,要提高順利逃生的機率,必須充分「認識災害」、記住避難「兩步驟」,並在平時準備好「緊急避難包」,尤其把握一個大原則:活下去比自行脫困重要。
地震規模一般使用芮氏標準,根據消防署公布的資訊顯示,電燈搖晃是「輕度地震」,牆壁龜裂是「強震」,門窗扭曲是「烈震」,鐵軌彎曲、管線破裂是「劇震」,九二一地震規模為芮氏六點八,介於烈震與劇震之間,而這次的日本地震則超越劇震規模。
地震發生時可能產生地裂、走山、建築物崩塌、土石流、火災、氣體外洩和海嘯,平時就要注意建物的結構安全,屋內和屋外都要保持安全動線。
防止地震傷害,首要打開大門,保持逃生路線,關閉爐火以防火災,躲進上方沒有物品會掉落的桌子或梁柱下,遠離窗戶、櫃子、家電,外出避難則謹記穿鞋、戴安全帽、攜帶「緊急避難包」,不可搭乘電梯;逃至戶外後,遠離工地、電線桿、圍牆、峭壁,同時迅速往高處逃,防止海嘯;災後則要檢查管線,聞到瓦斯味,勿開電源、手電筒,並請人員善後。
消防署另指出一個國人容易忽略的觀念,許多人地震後逃出屋外,不確定家人是否留在屋內,但因為「不確定人在不在裡面」,消防員不一定會在黃金七十二小時內前往救援!所以平時就得約定兩個以上,若災害發生,能碰頭的地點,確定家人沒有來後立即反映,消防隊員才會「優先搶救」。
此外,雖然政府常宣導民眾,到KTV、夜店時務必記住逃生方向,但若停電怎麼辦?消防署提出兩個步驟:除了「記住安全門位置」,還要花時間「測試走出包廂後通往安全門的方向與步數」,例如右轉二十步,確定安全門沒有鎖死或堆積雜物即可。
此次日本地震的規模雖然驚人,但引起重大傷亡的災害卻是十公尺海嘯。地震引發的海嘯,在外海雖然只有五十公分,上岸時卻可以增強為十公尺。海嘯逃生首重「個人安全」,避免受傷,需不斷尋找更高的位置,防止第二次海嘯襲擊,海嘯比地震危險,餘嘯時間比地震長,所以潮退後不宜立即返家。
災害發生時,「緊急避難包」也是逃生的一大利器,若事先準備好,可以爭取更多逃生機會。
有關避難包的內容,眾說紛紜,但消防署希望民眾把握幾個原則:水、食物、保暖工具和能告知家人自己安全的通訊設備。消防署強調,避難包的目的在「維繫生命」而非「逃脫困境」,只要確保能活下去,然後等待救援!所以繩索、小刀等工具並不是必需品,要放什麼物品可因時制宜,只要保握住原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