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生規模九的強震,使「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爆炸以及放射性物質外洩的嚴重事件,很可能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樁核電廠「爐心熔毀」重大事故,已知五人遭輻射汙染,四人受傷,疑似上百人也遭汙染。
台灣也處於地震帶,也有核電廠,此次事件極可能讓世界再掀反核風潮,因此應以日本為鑑,全面檢查與檢討當前的核電設施安全性。
一九五七年人類第一座商業運轉的核電廠運轉,被視為人類能源的重大突破。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八日美國三哩島核電廠爐心過熱熔毀,導致世人對核電廠的疑慮;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蘇聯車諾比核電廠爆炸,是核能發電史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導致二十世紀後期反核運動風起雲湧,歐洲國家甚至集體訂定「非核政策」。
到了二十一世紀,情勢逆轉,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及高油價壓力,核能又成為寵兒,為了達到國際公約減碳要求,國際間掀起核能大復活,不但波蘭、印尼等國家積極計畫興建首座核電廠,在歐洲,連瑞典、瑞士和荷蘭等曾訂定「非核政策」的歐洲國家,先後宣布停止非核政策,芬蘭、法國紛紛加入興建,英國商業創新與技術部公布的《英國低碳工業發展策略》明指:建立核能工業供應鏈,是建立英國低碳工業體系的主要部分。至於抓住這個龐大商機的關鍵因素,報告指出「就是改善遍及英國與全球數以百計參與新機組建設計畫的核能工業廠家的技術能力與容量。」
亞洲國家反核電更為熱衷,大陸預估到二○二○年核能機組將增加到四十部至六十部,韓國、印度與日本都在興建新機。日本位於地震帶,卻建有五十五座核電廠,且新的核電廠仍在興建中;二○○七年七月日本新潟縣中越外海發生規模六點八級強烈地震,讓當地的核電廠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包括輻射物質外洩、設施變壓器起火等,並沒有讓日本改變興建的決心。
世界的趨勢是讓老舊的核電廠「延後」而非「提前」退役,台灣三座核能電廠服役年限勢必由四十年延長,否則台灣將面臨非常嚴重的能源危機,但是超過四十年老機器更需要補強與加強管理,以防災難的發生。
由於燃煤發電產生過量二氧化碳,台灣目前電力來源超過四成靠燃煤發電,這不符合無碳家園的追求;核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供電又穩定,這是魚與熊掌的為難,台灣正如日本位於地震帶,對核電廠卻難以割捨;居安思危更要謹慎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