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舉世關注,不僅因地震的破壞規模,其對經濟的連環影響也慢慢擴散。更值得全球注意學習的是,當面臨地震、海嘯、核災等多重災難同時發生時,政府與民眾要如何面對。
目前大家最關心的是日本東北受災地區幾座核電廠的安全問題,繼福島核電廠一號機發生爆炸之後,三號機也在昨天上午發生氫氣爆炸,而另一座女川核電廠也有外洩發生。
這兩起核電廠氫氣爆炸主因是核電廠電源喪失、冷卻水系統無法抽水冷卻,致使反應器內的水蒸氣因太熱產生過度壓力而爆炸。這種情形不如前蘇聯車諾比核電廠反應器爐心爆炸嚴重;後者是爐心的放射性物質大量外洩,對核電場附近居民造成嚴重輻射傷害,輻射落塵甚至飄散全球。
國內必須注意的是,三座運轉中的核電廠及興建中的核四廠,因為需要海水冷卻,全部位於海邊,因此,所面臨的地震威脅也是雙重的 :除了發生在台灣地區的地震外,還有海嘯威脅。
原子能委員會近日坦承,我國核電廠的緊急應變計畫中,並不包括海嘯演習,因此,一旦海嘯來襲,不只電廠人員有因應上的問題,居民也不知如何逃生。要彌補這個缺點,不只是核能相關單位的責任,內政、國防等單位都要介入。
台電與原子能委員會都強調,我國的核電廠比福島晚建了二十年以上,因此相對先進,防震設計也更周延。但目前的地震規模一個比一個大,頻率也增加,現有核電廠必須加強例行體檢,甚至檢討防災設計是否需要在硬體上重新強化。
我們也必須提醒政府,核災導致的輻射擴散不分國界,對岸大陸沿海已經有十餘座核電廠運轉中,興建中者也超過十座。
面對如此近距離而密集的核電廠,兩岸協商內容應該盡速納入核災相互通報機制,以防發生不測時,能在第一時間、最迅速的互相知會,保障人民安全。
日本是多天災地區,人民面對災害的心態與作為也值得學習。大地震之後,災區因海嘯的破壞與預防核災而大規模疏散居民,根據媒體報導,疏散時的塞車潮整夜不散,但很少聽到亂按喇叭聲,災民都能互相體諒,在盡可能維持公共秩序的情況下,使大家都能盡速逃離災區。這樣的表現,令世人高度欽佩,也是這次不幸中,國人必須學習之處。
身為媒體的一環,我們也了解到,災情報導須迅速正確,煽情誇張的報導不只無助外界了解災區實情,反而更添社會混亂,影響救災措施與社會安定。這次地震災情報導中,日本NHK的表現令人看到媒體高度的專業性與社會責任,值得全球媒體學習。
全球氣候變遷,劇烈天災頻傳,各地的氣候難民愈來愈多,災難已經不是科幻電影情節。日本大地震的災難形態、日本社會長年來的防災意識與準備,以及災後的救災作為,都是世人最好的災難教材,人人都應謙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