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生有史以來第七大、比「九二一」更強大兩百多倍的超級地震,死亡人數與損失目前無從統計,但日本政府與民間冷靜面對災情,詳實報導災情,值得參考。
這次震災,日本讓我們知道什麼是「政府」。首相召開記者會,交代「冷靜地行動」;官房長官也出面,有效率的說明政府正在做什麼事情,發生什麼狀況,提醒百姓應該要如何互相幫忙,如何注意安全,措辭簡潔清楚,沒有官腔,顯示真的掌握狀況。
相較於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也發布了廣泛警告,但為重整財政狀況,共和黨主導的眾議院上月通過刪減國家氣象局一成預算;國家氣象局遺憾表示,將影響通報災害的能力。 夏威夷的民主黨代表漢那布沙也指稱,這項預算刪減顯得相當魯莽、甚至危險。
至於台灣,中央氣象局下午三點多發布海嘯警報,馬英九率領的內閣團隊四點鐘進駐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一個鐘頭內與五個縣市首長視訊連線,軍隊也不待命令,直接進入海嘯可能侵襲的災區進駐,東部鐵公路暫時停駛,呈現出事先經過沙盤推演,一切井然有序。台灣的應變能力較前亦大有進展。
至於民眾方面,日本居民湧入商店,糧食飲水等物資,貨架商品迅速被搶購一空。雖然氣氛緊繃,但大家還是遵守日本傳統,有秩序。比起許多國家災變時出現打砸搶商店情形,日本民眾的自制、守法,令人尊敬。
日本也發揮人溺己溺精神。某些仙台店家,免費提供咖哩飯;東京通勤族因為鐵道停駛無法返家,路上也嚴重塞車,入夜後氣溫下降,靠近各車站的大學開放講堂與校內大型集會所,給無法返家的上班族過夜;接著旅館也陸續加入,提供免費住房。
學校或各種館舍,都備妥千人毛毯與食物。日本由於地震天災頻仍,平日早已做好這些措施,並非倉促應急,災民可以立刻進駐。日本甚至規定家戶門口必備「逃生背包」,除了滅火器,還要準備:飲料水、罐頭或乾糧、充電器、家人照片(走失時確認用)、哨子(倘若身陷倒塌建築中,可以吹哨子,增加被找到的機會)。這些「逃生背包」還要定期檢查,更新內容物,確保有效。
台灣常淹水地區,民眾也會自備防水閘門,但這只是一樓住戶的擋水版,約一公尺高。如果淹水超過,閘門就沒有用。等到雨停水退,閘門就成了屋內積水出不去的「擋水牆」。如今,行政院將訂定「民眾地震應變參考程序」手冊,希望民眾平時做好防震準備,包括「防震背包」,內容類似日本。但若沒有定期檢查,民眾會重視嗎?比起日本的萬全準備,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海嘯發生後,日本電視頻道展現了媒體的高度專業,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冷靜而詳實提醒正確訊息,即使某些主播跟記者的聲音有些顫抖,但他們知道必須鎮定,要確實傳遞訊息,不能讓閱聽大眾陷入焦慮。
雖然日本首相頻頻走馬換將,但整個政府體系在震災過程中按部就班,冷靜應對;民眾與媒體表現非常自制,都值得我們省思,值得我們謙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