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畫十二年國教超過二十年,教育部終於在日前宣布,民國一○三年實施。屆時國中基測可能考慮全面廢止。這項決定固然緩解了學生的考試升學壓力,但如何為學生學習品質把關,則應審慎規畫考慮。
教育部規畫的十二年國教草案,民國一○三年,約有七成學生可以免試進入社區高中,另外三成招生名額則分配給明星高中做為「特色招生」之用。這樣的規畫,保留十二年國教普遍入學的精神,也維持社會上對菁英教育的需求,若執行方式適當,應是我國教育史上繼九年國教後,又一個重大的里程碑。
依教育部長吳清基日前提出的初步規畫,仍有一些問題要仔細考慮,以免影響十二國教的實施成效。首先三成招生名額供明星高中職招收想走傳統升學之路、並希望得到較多學術成就培養的學生之用。我們不知道教育部是如何得出三成的數字,國內社會仍有許多家長期待子女能進好高中、好大學,未來能拿出一份好學歷,以增強職場競爭力,保障一個成功的人生。
即使是十二年國教,政府也不能限制學生與家長選擇學區,參加特色招生的權力。三成的名額是否足夠?是否造成搶進而更增加部分學生的學習壓力?這都是要預先考慮,設法解決的問題。否則,即使只有三成學生陷入更激烈的考試競爭,也不是教育的正常現象。
其次,對於另外七成免試入學的學生而言,升學壓力也未必減輕,對於其入學方式,教育部仍保留了同意各校「採計在學成績」的權力。也就是說,社區高中職招生仍可自設門檻,要求學生提出國中三年的在校成績。
可以想見在少子化壓力下,必然有學校會以「升學率」為號召,以增加招生吸引力;而維持高升學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國中成績。七成國中生的升學壓力仍然存在。
我們認為,實施十二年國教,入學方式、學區畫分等技術性問題固然重要;教育部更應做的是,普遍提升各地社區高中職的品質,拉平各級學校之間的差異。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但政府必須盡可能的塑造這樣的大環境,才能消除種種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可能產生的負面作用。
教改提倡的「快樂學習」不是指沒完全有壓力的學習,學習而不付出或缺乏紀律,不可能有好的成果。這四個字應該轉換為「學習快樂」,即強調透過良好的學習方式,進而獲得知識後的快樂。由這個觀點出發,各界所謂的升學壓力或可得到較平實的評價。
自開放大學設立後,教學品質的差異愈來愈大,國內早已有「大學高中化、高中國中化」,即使因此減少了學生的升學壓力,但若不能替國家培育更多優秀人才,只是教育資源最大的浪費。
十二年國教學子的學習生涯與未來的人生發展,他們是進特色高中、社區高中或職校,很可能就此決定了一生命運的分水嶺,教育部在擬定政策方向及執行方式時,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