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去年六月大選無政黨過半,亞伯特國王斡旋法語系、荷語系,盼能組成聯合政府,兩派領袖始終不肯妥協。至今已創下兩百五十天無政府的世界紀錄。
比利時青年串連發動名為「恥辱」的大遊行,高舉「團結」、「荷語、法語一家親」標語。呼籲「一家親」其來有自,比利時北部是講荷語的弗萊明人,南部是講法語的瓦隆人,東南部則有少數講德語的日耳曼人。三種語言都是官方語言,但荷語區、法語區時生齟齬,六○年代以來族群對立尖銳。
由於族群與語言不同,一旦選舉無政黨過半,就常無法組成聯合政府。二○○七年即曾發生長達半年以上的無政府狀態,當時還有人上網要「拍賣」比利時。
不過,即使出現無政府狀態,比利時看守政府仍表現稱職,社會秩序與機能維持正常,大眾交通系統、警政保安井然有序,使首都布魯塞爾做為北約總部、歐盟所在地的角色不曾動搖;比利時去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期間,對因應歐盟債信危機、主導通過許多有助歐盟金融改革的法案,深獲歐盟會員國讚揚。
這得歸功於比利時成熟的民主制度與均富的社會經濟基礎。近來,北非的突尼西亞、埃及與中東的巴林等國動亂,長期掌權的政府被拉下台,即因民主制度的闕如或不成熟。而比利時政府運作如常,人民生活未受太大影響,主因比利時是老牌民主國家,有健全的文官體制,即使內閣未能組成聯合政府,行政部門仍能正常運作。
貧窮易生亂,古今中外例子不少。儘管荷語區富裕,法語區較窮,但大體來說,比利時是個均富社會,比利時人善於理財與投資,儲蓄率為百分之二十,家庭金融資產總額達到台幣三十六兆六千億元,相當於比利時國內生產總值的二點一倍,平均每個家庭的儲蓄和投資為台幣六百二十萬元,堪稱歐洲首富。
既然政府仍可維持正常機制,加上生活日用方面未處於困境,因此不同於中東國家人民為尋求政府體制正常運作而發動的熱戰,比利時人期待正常政府的訴求行動相對冷靜。民眾甚至暫時擱置歧異,跨越不同語言、經濟與文化隔閡,透過簡訊、臉書與推特,慶祝「最長期無政府」這個「不名譽的世界紀錄」。他們正塑造「比利時共識」,反對繁榮的北部荷語區與正復甦的南部法語區分裂。
然而,族裔對立的問題不好解決。比利時荷語與法語族裔各有自己的政黨,荷語族裔政黨甚至喊出要荷語區獨立,因此比利時內部也有國家認同問題。今天比利時未分裂,主要是大部分荷語和法語族裔仍認為「比利時」這個招牌在國際上仍很好用,而寧願維持現狀。
二○○七年發生無政府狀態時,許多人上街遊行,用法、荷、德語書寫「為比利時團結!」希望儘快結束政治僵局,荷語區民眾說:「無論荷語區、法語區都是比利時人,比利時人不希望國家分裂。」法語區民眾說:「各語區經濟唇亡齒寒,分裂可能淪為第三世界,不宜意氣用事。」
中東動亂及比利時政局顯示,民主與均富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這也可以給台灣許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