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長江碧際空,一葉踏定便乘風;快哉不費纖毫力,萬里家山咫尺通。
善財童子在參訪聖者海雲比丘後,隨即前往楞伽道邊一個名為海岸的聚落,拜謁善住比丘。
據經典的記載,當善財童子來到善住比丘所居之海岸聚落,只見善住比丘於虛空中經行,並展現無住無作神通力。或現一身、多身,或穿牆、或跏趺坐、或入地如水,或履水如地,或震動大地,或以手觸摸日月,或現身高至梵宮,或現遍覆十方的寶焰雲、變化雲,或於一念中至無量世界。一切諸天、龍王、香神、樂神、阿修羅王、梵天、羅剎……無不恭敬歡喜圍繞,散諸天華,作諸天樂稱揚讚歎。

善財童子在這場法宴中,見善住比丘因智慧光明,究竟無礙,得「無住無作神通」,並且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
所謂「菩薩無礙解脫門」,即知一切眾生心行,無所障礙;知一切眾生宿命、未來劫事、現在世事、言語音聲,無所障礙;決一切眾生,所有疑問,無所障礙
;隨一切眾生,應受化時,悉能往赴,無所障礙;知一切剎那、羅婆、牟呼栗多、日夜時分,無所障礙;知三世海,流轉次第,無所障礙;能以其身,遍往十方一切佛剎,無所障礙。
所以〈慈容五現〉的偈語「快哉不費纖毫力,萬里家山咫尺通」,道盡善財童子在善住比丘處所訪得的「無住無作神通力」與「菩薩無礙解脫門」。
而〈慈容五現〉所呈寫之偈語,則主要改編自宋朝道謙禪師,二者的差異不大,只有前段中的「一葉踏定」和「片帆高掛」之別,而道謙禪師所撰之原偈為:「浩浩長江碧際空,片帆高掛便乘風;快哉不費纖毫力,萬里家山咫尺通。」
偈語出自於《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及《宗鑑法林》。
原偈作者道謙禪師,為宋代禪僧,號密庵,福建游氏人,幼年失怙,後發願出家以報親恩。初謁圜悟禪師,因無所省,後隨妙喜禪師。
據僧傳所載,一日,妙喜禪師遣道謙禪師至長沙拜謁紫巖居士,於途中與摯友宗元機鋒相對,後因摯友所言「日常穿衣、吃飯、屙屎、放尿、駝箇死屍」五件事而大悟,折返故里,於開善寺大振法宴。《聯燈會要》、《五燈會元》等有傳。
另外,〈慈容五現〉在觀音造型上以「一葉乘風」為意,觀音菩薩二手交疊,赤足立於蓮葉上,容貌靜謐,於愜意中徜徉在浩浩長江中,頗有遨遊萬里千家之景致,此處觀音的自在,正呼應了善住比丘所成就的「菩薩無礙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