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被確診罹患重大疾病,都會無法面對,但也有人會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口,這類病友在「漸凍人協會」特別多。協會雖然只有七名社工員,每年卻要服務至少三百人,面對只會壞、不會好的病況,他們從不埋怨,原因在於,病人、家屬、治療師與社工之間存在著默契,一股勇於面對死亡,並有強烈的愛支撐的默契。
本周公益版就要說他們的故事。
漸凍人協會在中區也提供服務,但只有二名社工員,她們歷經無數生離死別,仍得強忍悲傷,默默祈禱每個家庭能永遠保持「鶼鰈情深」的幸福,而守在生死關頭,勇敢迎向臨終關懷的社工林芷薇,打破社會對年輕人的負面感觀,投入這個艱辛的領域五年,甘心為罕病友奔忙。
林芷薇說,剛開始參與協會為病友和家屬舉辦的「春遊」,就羨慕起鶼鰈情深的夫婦;伴侶明明罹患絕症,卻絲毫不動搖他們的愛,於是,她決定加入協會,一起守護這樣的經典摯愛;服務過程裡,發現不少願「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家庭,他們互相扶持,共度餘生,讓她對生命萌生許多反思。
其中令人鼻酸的,是「病友選擇後半輩子不再拖累家人的愛」。當年那對促使她進入協會的夫妻,太太雖是病友,仍為協會盡力、製作會訊,還想去拜訪其他病友,然而身體狀況不允許,幾乎需要仰賴先生照顧。知道探訪很辛苦,仍然堅持,因為她與先生從探訪中,獲得了滿滿的友誼與愛;勇往直前的信念,罹病後也未曾改變。
「當她告訴我,八年前確診時,就已簽署安寧緩和意願書,在疾病末期,不要急救也不插管,我能體會她對先生的依依不捨,更能明白那是不忍再拖累先生的愛,愛在她們身上,彷彿能無限延伸。」林芷薇說,在她們的情感中,看到了「夫復何求」的深情;在告別式上,林芷薇耳邊始終縈繞著「現在換菩薩牽妳的手,請妳放心的跟祂走;我愛妳,妳永遠在我心中。」這段感言。
到宅裝設家電
給予尊嚴生活
而平凡中最動容的,卻是病友短短的一句「哇!我可以自己開電視了。」一個簡單的動作,對隨著運動神經元逐漸退化、無法自主操控事物的漸凍人來說,何其珍貴。她和電腦輔具學術團隊一起到病友家裝設家電系統,過程相當漫長,需要不停地測試,但在病友驚喜「可以自己開電視」時,內心既激動又感動,剎那間明白,協會致力提升病友的生活品質,目的固然是為了解決生活不便,更大的意義是激勵病友,找回昔日尊嚴。
結識忘年之交
感慨活著就好
在與病人家屬接觸的過程中,社工也有感觸。林芷薇服務的個案裡,有位家屬吳大哥與她成為忘年之交,原本大家都只注意病友狀況,未料大哥因急性心肌梗塞離開人世,親友至今難以置信,這時她才體會到有人曾說過「活著就好」的感慨;「健康地活著,就是最大的祈求,活著,代表站在同一片天空下,能隨時找得到對方,所以不管殘缺與否、是否使用呼吸器,活著就好!」
為病友服務能快速成長,與漸凍人相處更是如此。漸凍人不是植物人,他們還有「表達意見」的能力,不管是透過他們的身體或家屬的口。林芷薇分享病友給她的啟發:一位太太幾度需緊急送醫,因為佩帶氧氣鼻管不便坐車,救護車又只能送到急診室門口,先生當時說,真希望有台附有維生器的復康巴士!病友說出想法,讓服務者更能貼近需求。
找照片集成冊
贈家屬無遺憾
在服務中,林芷薇常有情緒黑洞,例如為了公務,無法見到病友最後一面,會深深自責,於是,她便利用休假,搜尋病友參與協會的每張照片,集結成冊,並加入自己的祝福與感想,贈送給家屬;她說,這是自己對病友告別的方式,過程很折磨,因為要不斷想起過去與病友相處的點點滴滴,但唯有這麼做,才能放下遺憾。
漸凍人有許多難以言喻的心事,有人得知罹病時,已是懷孕期,既要小心翼翼保住腹中胎兒,又要忍受孩子出生後,必須面對父母逐漸退化的折磨;負擔不了做母親的責任與義務,甚至喪失母親的角色與功能,辛苦可想而知。而現在,孩子誕生了,病魔一步步逼近,林芷薇握住她的手,承諾要一直陪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