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德國的土耳其族高達三百萬人,十月十九日德國總統吳爾夫發表談話,敦促他們應從小開始學德語,以融入社會。吳爾夫強調,這不意味放棄土耳其文化和身分。
九月初,歐盟拒絕土耳其成為正式會員國。土耳其自一九九九年成為歐盟「候選國」後,二○○五年開始進行進一步的入盟談判,但始終無法如願。德國和法國是最主要的反對者,理由是文化差異大,可能影響歐盟的凝聚力。
唯一支持土耳其的是英國,英國表示過去也有人認為英國不是歐洲一份子,所以拒絕英國加入。英國與歐洲隔著英吉利海峽,至今仍使用英鎊,不採用歐盟通行的申根簽證,支持土耳其的立場因此頗堪玩味。
歐洲國家與土耳其的「文化差異大」,主要是指民族、宗教的不同。土耳其人的祖先,包括塞爾柱人、鄂圖曼人都是突厥人的分支,原居住在中亞大草原,本來就與歐洲民族的淵源不同。
其次,土耳其人信仰伊斯蘭教,在西元十一世紀開始壯大,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形成威脅,為了爭奪聖地耶路撒冷,於是有了史上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十字軍十次東征有勝有敗,但一四五三年鄂圖曼土耳其占領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消滅了這個東方基督教盟主。
隨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沿著多惱河向西征伐,在一六八三年的維也納圍城戰,達到殘酷、壯烈的最高點。土耳其無法攻陷維也納,總算保住了歐洲;之後,土耳其勢力逐漸退出歐洲。
如今,土耳其想加入歐盟,部分歐洲國家認為,如果允許,則一六八三年維也納之戰等於白忙一場。「塑造歐洲的是基督教,土耳其則代表另一個大陸。讓土耳其加入歐盟,將與歷史背道而馳。」
近年歐洲國家出現反移民現象,德國亦然;十月十七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坦承,德國多元文化社會已經失敗。而德國總統吳爾夫要求土耳其族融入社會,也被土耳其族懷疑是在煽動反移民情緒。
歷史的恩怨情愁,延續至今;土耳其位居歐亞交界處,究竟屬於歐洲或亞洲,也素來有爭議。想加入歐盟,恐怕路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