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

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王羲之與孫統承、謝安等四十一人於會稽山陰集會,即是蘭亭雅集,彼時與會者作詩三十七篇,遂輯錄成《蘭亭詩集》,王羲之以鼠鬚筆及蠶繭紙,在微醺之際為蘭亭詩集寫序文,是謂〈蘭亭集序〉。
王羲之〈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其書法飄逸流暢,如行雲流水而又筆力雄健,是眾多書法之極品。〈蘭亭集序〉每個字形都有其獨特風格,就是相同的字也有不同形式,塗抹、改字、加字等都保留下來,據說王氏之後重寫亦不能寫出當時氣氛。
書法至王羲之開始發生巨大轉變。後世將王羲之列為古今第一書家始於南朝,王之所以能享此大名者,原因約有二:
其一、是身為大族之貴公子,東晉最重門第,士大夫尤喜標榜,王謝風流,披靡一世;再則七賢八俊之號,一經品題,頓增名聲,王羲之有此憑藉,為其他任何書家所不及。
其二、由於王羲之書法,雅俗共賞,而其風流蘊藉,適於士大夫的意趣投合。
其後人智永禪師收藏此序傳於辯才和尚,唐太宗熱愛王羲之書法,有大臣蕭翼從和尚騙得此序獻於太宗,太宗令人臨摹多份,分送大臣觀賞,原作則殉葬於昭陵。
但唐太宗的昭陵,曾於五代時被溫韜所盜,而被盜物品名單中並沒有〈蘭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蘭亭集序〉現存於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