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甫升高二、年齡卻比大家都長一歲的明道中學生賴建銘,是在加拿大當交換學生一年的高材生,他說,在加拿大做過義賣,當時加入排球隊,但比賽缺經費,大家就去收集能資源回收的環保材料,做成工藝品販售,不過這並非公益,只是為了自己團隊而努力的行為,而今年暑假加入明道文教基金會舉辦的「馬來西亞服務學習團」後,卻體驗了有意義的公益義賣活動!
馬來西亞的華語中學不受當地政府經費補助,那邊的學生不像台灣這麼幸福,連籌辦學校的費用都要靠學生自己掙,例如每年要籌辦一次義賣會,賺來的錢就由學校使用;在他們九十七周年慶的園遊會上,明道學生擺了一個「漂洋過海的祝福」、空運而來的台灣特產品義賣攤位,商品都是學生從家中「搜括」來的,他們在一百二十個攤位中脫穎而出,義賣所得約台幣二萬七千元,全部捐給學校。
除了義賣體驗到的收穫,賴建銘還發現自己竟然很幸福!因為在台灣的他,對任何想要的東西都是飯來張口、茶來伸手,而且要去那都有家人資助,自認無憂無慮的他,坦承年紀小就常到日本、南韓、美國旅遊,還參加國內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的營隊,聆聽大學教授演講,只要他想去,不會有任何阻礙,不過這次到國外小學做志願服務,他的感受卻是前所未有的。
升旗發報紙
養成閱讀習慣
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教育環境最令他訝異。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開始,基金會為他們安排到新加坡南華中學學習,體驗新加坡中學生的一天,發現他們升旗時,學校會發放報紙,讓他們養成閱讀的習慣,也關心時事;在芙蓉中學進行校際交流,則深深體會到國外學生雄厚的實力與國際觀,因此他和其他同學臨危受命用英語介紹台灣,他笑說:「幸好我們也不弱,還能競爭」。
其次他訝異的是生活環境,到了那裡才發現,自己平常過得太好!已經讀到高中二年級,也當過交換學生,第一次在洗衣板上洗衣服,成了他難忘的經歷,「我們要自己洗衣服、扭乾水、再找地方晾。」飲食同樣難忘,當地的滷味是貨車載來的,上面儼然是蒼蠅的窩,東西汆燙一下大家就搶著吃,起初覺得很不衛生,嘗試後,發現也不會拉肚子,他認為,很多事原來都是自己先入為主想壞的。
市區沒公車
走路時間變多
洗衣服、適應吃當地滷味,可能還不足以證明他在台灣過得有多舒適,他無奈地笑說,當地學校和市集往返都要用走的,「市區內看不見公車」。沒公車?不禁讓人想問,那距離有多遠?他說走路十五分鐘……,也許這個距離說出來會受到很多人鄙視,但生活在都市尤其像台灣這樣發展還算不錯的地方,很多被溺愛的小朋友,坐車比走路時間還多上許多。
馬來西亞小學生的熱情又是另一個感動。「他們大概是第一次對外開放,讓義工去服務,所以對外國人特別期待,而當地的政治因素,讓他們有些華語學校的學歷不受認可,所以都會到台灣念書,因此對台灣人更好奇。」然而教小朋友沒那麼容易,只要內容一乏味,他們就轉移注意力,各組須使出壓箱寶,讓他們大呼過癮,「當了小老師才知道老師的辛勞」。
回到台灣一周後,他仍感到空虛,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曾當過交換學生的他,應該會迷戀上西方開放的教學模式,但這次到馬來西亞,才真正感受到那種來自原始、最淳樸奔放的熱情,那樣的學習氣氛令他嚮往,認識不同的教育文化和志願服務也居然這麼有趣,著實令人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