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在阿雪要離開前,也上前蹲在床邊跟阿言伯說:
「阿言伯,謝謝您給阿雪這次服務您的機會,也讓我認識您們這樣一個兄友弟恭的家庭,從大家談論中知道阿言伯是一個行動者,而非打妄語者,所以兒子們對您的待人處世會一直烙印於心,兒子們都很孝順,也承諾好好照顧阿菊嫂,所以阿言伯放心,就如同之前,您曾經告訴我,菩薩是多麼的慈悲,所以我們內心隨時想著菩薩,此時此刻追隨他的腳步,這一生已經圓滿,我們所有的人都祝福您。」
回到醫院後,阿雪接到阿杉的電話:
「您們走後十分鐘,爸爸就往生了,時間好巧。真的很感謝您們安寧團隊的幫忙,尤其是提醒我們許多該說、該注意的事情,包括留下許多珍貴的回憶與紀錄,讓爸爸這次的心願能完成,等辦完事後,我們會回病房,再好好跟其他人感謝。」
「周醫師,我很少有機會,在病人的家中送病人往生。這次真的好感謝阿言伯,讓我能夠親身經歷這重要的一刻。雖然阿言伯一輩子都住鄉下,但沒想到家屬竟然聽他的話(我們的建議),接受全程錄影,當成傳家寶。」
「真的很不簡單,這要感謝阿雪,能不怕被罵,克盡職守的給予這些建議。尤其妳能安撫他的家人,並給予適當的醫療指示,不因為心理因素,而不分青紅皂白的把瀕死病人,送到醫院急診室,在慌忙移動中結束生命,差點無法壽終正寢。」
「其實,我才欽佩阿言伯,一個鄉下務農的人,除了一生發光發熱,連最後一刻,也都還能為這家庭,帶來最偉大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妳能幫助一個老太太,完成她答應讓先生回家往生的心願,真的很不容易。一般來說,在現代社會,要讓一個老人家,奮鬥一輩子以後,還能在自己家裡壽終正寢,已經愈來愈難了。」
「這次經由做安寧居家的機會,讓我看到農村的老人家,那種含蓄純真的愛,可比海枯石爛的威力。」
「尤其妳請阿菊阿嬤,用臉貼著臉,代替現代人的親臉頰,真是體貼又有人性,好窩心。」
「那種愛的力量竟能橫跨舊社會時代,所設下的限定,就像是:不可碰觸往生者、不可拍照錄影等等的。而這些跨越和感動,讓我更有能量,繼續助人完成『在家善終』的心願!」(完)
(作者為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