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案追蹤資料與資助過程,清楚列於公益館網頁。記者李祖翔翻攝網路
智邦公益館是由智邦文教基金會與後來成立的台灣公益服務協會共同設置,為了長期關懷希望重建工程,也能投入災後重建。一群科技公司的年輕創業者發起了智邦文教基金會,主要關懷九二一災區後續整建和急難救助,後來,基金會在協助新竹醫院建立安寧病房,募得五百萬元後,除達到公益目的,更發現穩固的行銷技巧與平台,比直接挹注善款重要,所以利用本身的科技優勢,發展出網路平台,同時解決直接參與社會救助和公益活動、媒體宣傳等問題。
並非商業取向
七成捐款來自線上
智邦公益館為科技公司本身作形象包裝的成分並不高,反而在社福領域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和地位,或許是基金會、協會成員不希望社會關懷淪為一種商業包裝,因此受到網路社群和公益團體的愛戴。基金會秘書長指出,企業每年實質捐助的團體和金額都有限,捐助對象的方案一旦結束,隔年依舊需要面臨重新募款的壓力,與其救急,不如轉而開發交流平台,例如最便宜、版面最多的媒體:「網路行銷」,更能長遠的幫助非營利組織度過募款寒冬與各種難關。
秘書長提到,公益團體最缺乏的雖然是資金,但背後龐大資源的支持卻也是迫切需要的,所以結合各類資源,交流轉介,才會成為許多大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方向。時下零錢捐與線上轉匯的捐款方式成為主流,根據智邦生活館統計,七成捐款來自線上,顯見網路捐款的力量,網路資源的分享更如同公益的本質:「自願行為、樂於貢獻、強調溝通與互動。」所以,網路平台和線上捐款,絕對是協助非營利組織募款與顯露需要救助對象的好管道。
提供社工轉介
評估需求關懷訪視
公益館網路平台的內容很多元,主要功能在協助超過二百五十個比較能信賴的公益團體募款,以及提供「網友通報」、「公益團體社工轉介」、「各縣市社會局和勞工局轉介」,讓社會救助個案能夠曝光。個人救助部分,公益館接受轉介,不只協助安排募款、找工作、評估經濟以外的需求如醫院轉介、關懷訪視等,還提供急難救助金,而網友通報後,社工也須到現場評估,彌補社福團體和政府的不足。
更特別的是,捐款給救助個案的人,能夠定期收到「個案狀況的電子報」,電子報紀錄請款、出款明細,採一周、一個月至一年不定期的訪視紀錄。不過,智邦公益館的人力目前只有七名,平時除了監督會員團體的活動、財務和立案資料,及是否明確開設收據給捐款者外,還得隨時更新電子報,工作吃緊。僅僅花在審查、監督就占很多時間,秘書長更無奈表示,為保護個案,背景資料不得外洩,所以這部分也無法招募義工,處境陷入兩難。
個案費用昂貴
不計成本也要繼續
儘管經營公益平台不易,但秘書長認為,這是份崇高的理想,雖然不易執行,例如每名個案不論需要募集多少善款,成本都至少需五至六千元,而光是平台近期待援個案就有十九名,員工和公益館方都得付出心力和金錢支撐;即便如此,平台還是默默走了七年,只因公益行為的特質就是「不能用商業產值去衡量和計算」。智邦公益館:www.17885.com.tw/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