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我先生最近怪怪的,就跟電影《明日的記憶》男主角差不多,會不會也得了失智症!」不少神經科醫師發現,只要與神經疾病有關的電影上映後,門診量就會明顯增加,有些家屬甚至拿著DVD到診間,想問個清楚。
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葉炳強指出,電影在疾病治療上扮演重要角色,可以宣洩壓力,也是治病的武器。許多病患、家屬對於神經方面疾病不了解,但透過相關電影的介紹,就能讓大家對於疾病有初步的認識。
葉炳強表示,日本電影《明日的記憶》劇情感人,最近在電視頻道播出,獲得許多回響。有家屬陪同病患就醫時說,就是看了這部片子,才警覺到老爸老媽可能也有失智傾向。
他表示,門診時都會準備一些片單,提供給不同疾病患者。例如,《睡人》可建議帕森金氏症患者及家屬觀看。恐慌症病人可看《老大靠邊閃》,喜歡亂買東西的強迫症患者,則觀賞《購物狂的異想世界》。
葉炳強強調,許多電影都與神經科或精神科疾病有關,當然內容不見得完全正確,甚至會讓大眾對這些疾病產生錯誤認知。但只要適當篩選片單,家屬病人還是可透過電影,來認識疾病的症狀、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