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接受自學教育或就讀公辦民營學校,為了彌補體制教育不足及增加獨生子女的同儕互動機會。近來有不少父母開始集結志同道合的家長,以「易子而教」模式來打造另一種家庭教育風景,不但開啟孩子新的學習視野,就連父母本身也受益不少。
「有時換其他父母來教自己的孩子,反而會從中發現自己教孩子的盲點。」採取易子而教模式已經有三年時間的台灣師範大學機電科技系副教授郭金國表示,當初發起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孩子可以增加與同儕團體間的交流,父母也可以藉機學習別人教育孩子的長處。
妻子在國中當數學老師的郭金國說,很多親友以為他們夫妻倆一個是大學副教授、一個是國中老師,要教好孩子應該很容易,但其實並不然,有時候父母不見得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育過程中也會有不足之處。為此,他思考讓不同父母來當孩子的老師,藉此截長補短。
「孩子自己一個人學習,真的很孤單!」郭金國表示,理念提出後,立即吸引不少「少子化家庭」的父母躍躍欲試,這些家長背景也很多元,當中有教師、科技工程師、新聞記者,甚至還有電影製片。四、五個家庭利用周休二日輪流當孩子的老師,有人當故事媽媽、閱讀爸爸來引導孩子品味書香;也有家長貢獻所長來幫孩子挖掘不一樣的學習樂趣,像是平常在學校教數學的太太,就以數學遊戲方式來教孩子認識數字的千變萬化。
除個別教學外,郭金國與其他家長也發揮「團結力量大」的精神,利用寒暑假帶著所有家庭的孩子共同學游泳、進行生態旅行,最近還有家長提出學唱歌的點子,跟著孩子一起找專家拜師學藝,一方面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一方面也讓父母有機會練練歌喉。郭金國發現,在同儕一起學習的帶動下,成效比孩子隻身學習來得好,就連學游泳也因為有切磋泳技的對象,而讓大家的游泳技巧愈來愈進步。
「易子而教」團體一員的家長郎亞玲表示,正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透過這種模式可以發揮「集思廣益」的力量,各家父母聚在一起,不但可以分享親子教育所碰到的大小問題,也可從中發想出創新的教養思維,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