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自學教育、公辦民營學校還是易子而教,都意味著台灣的教育風景已經愈來愈多樣化,不同於過去獨尊智育的舊思維,有愈來愈多父母更希望孩子能夠適性學習,走一條適合自己的教育之路。
不過,長年觀察教育現場的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提醒父母,並非每種教育機制都是盡善盡美,當中還是有部分待改進之處,別人學得好的方法,不代表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法炮製,父母必須有所了解,才不會導致想像與真實情況落差太大。
以自學教育為例,前陣子就發生自學生因為資格認定問題而無法申請北星計畫,讓家長大呼不公平。對此,陳怡光認為,教育當局自學教育配套措施不夠完善是原因之一,雖然自學教育推動迄今已邁入第十一個年頭,但對於自學生升學資格如何認定、自學經費如何補助等相關措施,直到今天都還付之闕如。甚至有部分縣市認為家長既然為孩子選擇走自學的路,就代表放棄參與體制內教育的機會,因而採取「放牛吃草」的態度,教育成效好壞全由父母「自行負責」。
陳怡光表示,雖然自學生是自己在家接受教育,但教育權益不應與接受體制內教育的學生有所差別。他呼籲教育當局應更重視體制外教育的相關配套規畫,才不會讓好不容易開花結果的多元化教育模式陷入「開倒車」的窘況。
「教育當局應努力讓多元教育的種子在每所學校裡遍地開花,而不是只限於自學教育或公辦民營。」吳武典表示,創新教育的活水應該灌溉於每所學校,而不是只限於體制外教育或公辦民營學校,才能讓每個孩子都適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