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秋意微涼的晴朗午後,這學期剛從大陸來台,在成功大學當交換學生的胡宇陽和王婧,和其他成大學生一樣,正騎著腳踏車在校園裡穿梭,準備前往下一個上課地點。儘管才來學校一個多月,但兩人對於校園環境已相當熟門熟路,學校周遭有什麼好吃好玩的,與本地學生一樣一清二楚,他們侃侃而談的自信神情,讓人感受到大陸學生的旺盛活力。
「打從中學開始,我就期盼有一天能來台灣看看、甚至讀書。」在大陸上海復旦大學就讀社會保障領域的王婧笑著說,盼了多年,很開心終於能一圓夢想。而就讀浙江大學通訊工程系的胡宇陽則表示,從小學開始,課本就常出現有關台灣的介紹,讓他對於台灣一直心生嚮往,很希望有機會能親自踏上台灣這塊土地瞧瞧。
類似胡宇陽和王婧這樣的大陸學生,在成大並不少見。隨著兩岸教育交流日益頻繁與政策開放,有愈來愈多的大陸大學生來台灣「讀冊」。以成大為例,目前有五十二位大陸交換生,分別來自上海交通、清華、山東、復旦、海南、浙江等大學,以大學部學生居多。同樣位於南台灣的義守大學,其大陸學生人數更是超過一百五十位,居國內各校之冠。
在這之前,陸生來台就學早已討論多時,但多年來總是只聞樓梯響,一直到近年才逐步開放陸生來台研習交流。受少子化效應使然,導致台灣學生一年比一年少,為求生存,許多公私立大學都將「陸生來台就學」視為「新生源」,不只積極鋪路、招攬陸生,更期盼教育當局能大開陸生就學之門。
有校長私下表示,相較於台灣學生人數的「每況愈下」,大陸每年有多達上千萬學生報考大學,龐大的教育市場蘊含無限生機,只要能吸引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大陸生來台灣就學,就能改善目前台灣高等教育所遭遇的少子化困境。但也有校長無奈表示,儘管不少學校熱烈期盼陸生來台與承認大陸學歷,但政府當局的開放腳步卻是慢如牛步,急壞一群熱鍋上的大學校長。
不只一般大學希望兩岸教育政策鬆綁,技職體系學校更是動作積極。早在去年年底,金門技術學院就打算以外加名額方式招收境外學生與大陸學生,並提供相關教育補助措施,希望以金門為據點、放眼全大陸。有鑑於此,教育部目前也開始在研議有關離島學校的陸生政策,考慮以「專案申請」方式來增加陸生名額,幫助兩岸學術互動開啟更開闊的一扇窗。
「兩岸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是吸引陸生來台讀書的利基。」在元智大學就讀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博士班的重慶大學博士生徐信貴表示,近年大陸和台灣學術交流頻繁,很多研討會都是兩岸學者共同出席。以法律為例,目前就有許多大陸學生鑽研兩岸的經貿法規,而隨著彼此經貿互動愈來愈盛,也讓不少大陸學生希望來台灣了解市場、吸取經驗。
「透過兩岸大學生的交流,不但拉近彼此距離,也能相互學習。」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對於兩岸學生的交流表示樂見其成,認為有助於兩岸學生擴展人生視野。他表示,無論是大陸學生還是台灣學子,雙方各有優勢與長處,藉由兩岸大學生的相互往來,也能讓他們彼此「見賢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