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環保署在二十、二十一日兩天召開二○○九年資源回收國際會議,邀集國際產、官、學界人士,討論電子電器廢棄物回收市場的前景;麥肯錫國際顧問公司的合夥人比爾‧魏斯曼(Bill Wiseman)在會中表示,高科技代工王國的台灣擁有相關技術、通路和客源,有機會掌握未來四、五年內成長至百億美元的回收商機。
回收基管會組長鄭啟璞也指出,台灣現在雖然還沒有制定像歐盟一樣的「廢棄電子電器回收指令」(WEEE),用以要求製造商必須負責收集、回收並妥善處置日漸增加的廢電子電機產品,避免有害物質影響環境、減輕焚化掩埋負擔,但實際上人均每年回收量已經接近WEEE規定的四公斤。
「廢棄的手機、筆記型電腦,因為剩餘價值高、大家都搶著回收,根本不用基管會介入。」鄭啟璞指出,手機普及後,被丟棄的原因常是輕微的故障損壞,甚至只是機型功能「過時」,回收後維修成本不高,即可再轉賣,或者取出手機中的金、銅等貴重金屬銷售,就有相對高額的利潤,不只回收商,連通訊行都趨之若鶩,在「城市的礦山」裡尋找財富。
「政府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鼓勵科技大廠往這個正面的方向去走。」中華經研院研究員溫麗琪表示,大廠加入回收產業可行的做法,是以垂直整合的概念、將觸角往下游的通路端點和回收商延伸,把報廢產品的回收、處理業務外包給這些業者;透過市場競爭、回收服務品質和處理費用也會更合理而完善,讓綠色經濟也能是規模經濟。
因應國際潮流,國內的科技業者也漸漸體會到環保、社會責任和本身品牌的高度關連,所以不只是強調賣產品營利,還要兼顧回收和處理的工作;亦即從製造到銷售、從回收到處理再利用,創造一個完整的資源消費再生鍊和系統,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顯然最有能力、也有責任要作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