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夜風雨交加,心血來潮,再讀韓國作家崔仁浩所著《商道》,仍然有不同的體會,好書總是如此,溫故知新,甚至更有啟發。
書中主角林尚沃出生在朝鮮最腐敗的時代,而他的晚年已經是西方天主教傳入朝鮮,正受到大規模壓制的時候,這位朝鮮大商人的故事,其實正是一個佛法教化的故事,人生短短數十年無來也無去,不同的是有人生時已能體悟,有人到死方知。
林尚沃當然是前者,在朝鮮社會講究階級門風的時代,一位低級的商人卻能當官,卻又因為建了太大的房子,過多的房舍而獲罪當道,終於體悟生命不能過盈的真理。
透過一個不能裝滿的杯子,秋月庵的大和尚對林尚沃的點化,輕巧的將佛陀的教化,以簡單的譬喻深入人心;吃飯和人生緊緊相依,能夠謹守七分飽的道理才是不傷身體的健康之道。
吃飯如此,人的一生對財富對權力對聲望對美色的追求更是如此,這四者是生命中的欲望,很少有人的一生中,把這四種欲求都添滿了,就算滿了也是短暫的,更不用說在企圖添滿時的風險了,《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所指的正是這樣的道理。
這幾年來,台灣社會瀰漫著過多的追求,政治人物當了里長想著議員,當了議員想著立委,當了立委又想著總統,在一堆政客的追求中,老百姓是唯一不受重視的,於是一般人有了二十坪的住所,又想著百坪的華屋,有了財富開始想著權力,女子整了臉又想整型腿,整了腿又想把自己變成別人,卻不知道知足才是最大樂事。
林尚沃最後把所有的財富散之於民,安靜的離去,成就了商道為佛道的一生,證明了法門萬千的真理,他的一生精彩萬分,但也驚險痛苦萬分,而這就是人生,我們都一樣,在這樣的世界走了一圈。
能提起的東西就能放下,端看人的決心和能耐而已,在林尚沃散盡家財的一刻,讀者才知道「放下」兩字做來是多麼不易啊。
作者對中國古典文學和佛學著墨甚多,第一次讀時,並未發現他把揮淚斬馬謖比成了馬,其實是大錯,因為馬謖是人而不是馬,這一點是此書的小瑕疵,卻也證明萬般皆不能太好的道理,一書如此,生命也是如此,有一些遺憾和失望其實也是好的。
(本專欄每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