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萬事》閱讀心得徵文得獎作品 綻放生命的芬芳—我讀《人間萬事‧感念》一文

文/周文章 圖/張克齊 |2009.10.22
1626觀看次
字級

最後,解剖完成,一陣沉默過後,圍觀的醫學系學生們及教授,為解剖枱上這具疲倦的軀體,獻上盛開的花朵,鄭重地鞠躬行禮。告別人間的最後一幕,他依然在世人心中留下不滅的印象!

犧牲奉獻近一甲子的葉由根神父,他的德言懿行,從民國四十四年來台的第一天起,即默默在這塊土地綻放馨香之氣。從創設「貧民診所」、在鹿草地區開辦「聖家貧民醫院」、在新竹市建造「仁愛啟智中心」、在關西鎮成立「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在每一個接受他關愛的人心裡,即便葉神父的腳步已不再讓塵土飛揚,依然對他常存「感念」之情。

三月十七日,葉神父在人間的行誼終於畫下句點,可敬的他,也將他的大體,捐給醫學院作為病理研究之用。供後人景仰的記錄,不是獲獎無數的榮耀,而是他啟迪吾人一個重要的做人道理———感念。

記得在數年前,有幸聆聽星雲大師的演講,大師在結束前講的話,深刻印植我心:「生命的尊嚴不在於他的絢麗,而在於他為後人所帶來的懷念;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他的長久,而在於他為後人帶來的典範。」葉由根神父一生致力於鰥、寡、孤、幼等輩的救助慈善服務。而星雲大師矢志人間佛教的傳揚,並盡心盡力於文化、教育、慈善等志業的推廣及深耕。兩位宗教界的傳奇人物,在愛人助人敬人的體現上,可相互輝映,值得後輩效法。

星雲大師以其質樸平實的筆觸,透過《人間福報》的一角,勸化我們,人間萬事,事事可難也可易,當心存感念。

人與人之間可以相敬如「冰」,可以相敬如「賓」,甚至也可以相惜如「親」。四川震災後,國際佛光會響應大師「體人之苦」的宏願,克服萬難,組織救災團隊,親身前往四川災區探視災民,並以同理心、慈悲心、柔軟心,與災民一起生活,體會與傾聽他們的苦楚,更以實際的力量,讓這些苦難的對岸同胞,心中稍有慰藉,他們並不孤立無援,因為有人「感念」他們的苦。

感念,看似輕省,卻是知易行難的一生課業。遭受兄長的責難,心中何能不怨?唯有感念「別人的善美」、「別人的恩惠」,才能了解忠言逆耳的甘甜。明明我很努力,黑夜與白天一樣努力,為何是同儕獲得拔擢?唯有感念「別人的德行」兼備,才能放下妒嫉的心魔,轉而見賢思齊。聽到讚美還能心存謙卑?唯有感念「別人的誇讚」,我們才更能反省己身,放下自己的驕傲,不以一念之私評斷人的優劣。

感念的習慣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漸成形的。如大師所言:「我們能用寬恕、厚道的心懷,原諒別人的過失,感念別人的有情有義,如此自己也會跟著成為一個有情有義的人。」心中常持「感念」之念,在善惡、得失、權益的平衡上,就能平常心,不因物喜,不以己悲。

感念是待人如己的實踐,當您希望別人與您之間有良性的溝通,當您偶爾會從別人口中聽到:「你不在的時候,彷彿少了些東西……」,或當別人以渴望的口吻對您說「好久不見,還真的有點想您」時,恭喜您,感念已在您的心田萌芽。

生活上、工作中,與人的互動裡,感念是一個橋梁,建立人我之間的互信互諒的平等對待。

葉由根神父的台灣行腳為我們留下近一甲子的「感念」歲月,星雲大師的慈言德行,也為多變而不安的人間,存留可堪回味的感念足跡。

放下自我的偏執,真實感受別人的生活悲喜,我們也能擁有星雲大師的「感念」法寶。懷著感念印像,我們的心田將闢建一座庫房,專門收容美善、慈悲、寬恕、情義、恩惠。

因為感念,人的生命無論在生前或生後,依然芬芳猶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