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遠遠西,位在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也是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一盟,就是阿拉善盟,全盟總面積二十七萬平方公里,是香港的兩百四十五倍;海拔平均在九百到一千四百公尺,屬於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盟內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三分之一。
阿拉善有三樣事膾炙人口:大陸神舟五號的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就在這裡的額濟納旗境內;阿拉善西部居延海號稱天鵝湖,是大陸夏季天鵝繁衍地之一;阿拉善沙漠面積是中國第二大,世界第四大,也是舉世聞名的沙塵暴發源地。沙塵暴加上全盟沙漠化以每年一千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經濟發展愈來愈困難,農牧民日趨貧困,如不及時治理,一百年後的北京可能會被黃沙淹沒。
養雞業起家 栽進環保領域
來自台灣,以豆油、麵粉、飼料、食品和養雞、餐飲事業起家,曾出書描述心中的夢想是「家家都有一鍋雞」的大成長城集團總裁韓家寰,怎麼會和阿拉善牽上關係?
這就要從阿拉善的沙塵暴說起。二○○九年八月一日,第一個由兩岸企業家共同成立、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民間環保組織「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了基金會,邀請兩岸企業家參與,大成長城總裁韓家寰,就是新任基金會會長。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是在二○○
四年六月成立的,兩岸百位企業家有感於北京和華北地區空氣汙染、沙漠化問題嚴重,希望能改善和恢復阿拉善地區生態,從而減緩或遏止沙塵暴的發生而共襄盛舉
;同時,盼望從生態協會出發,推動企業家承擔更多生態責任和社會責任。
成立基金會 兼顧企業公益
由於過去會員每年必須繳交十萬元人民幣會費,還要課徵三萬多元的稅,因此這些企業家們思考,為協會另設一個基金會,名叫「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在八月成立,鼓勵更多兩岸企業家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韓家寰有意參選下一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改選,一旦當選,將是首位台籍企業家領導這個兩岸最大、最有規模的獨立民間環保NGO組織。
五年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累計投入了一千二百萬元人民幣,保護草場七百八十萬畝,保護梭梭木地林二十萬畝;並設立SEE生態獎,針對非政府組織(NGO)的社會環保專案給與獎勵和支持。但是無論投入多少,面對大自然的沙化,仍有杯水車薪之憾。
對抗大自然 兩岸精英攜手
根據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調查顯示,草場現在每年以二點六萬畝的速度遞減,退化面積達三百三十四萬公頃以上,原有的一百三十多種植物物種,現僅存三十多種;植被覆蓋度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到八十,大面積的草場已無草可食;一百八十餘種野生動物(包括國家一、二、三類珍稀動物)或遷移他鄉、或瀕臨絕跡,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挑戰。大陸現在年增三千平方公里荒漠化的面積,專家憂心阿拉善的沙化會是未來華北的縮圖。
根據一些學者們的認知,阿拉善沙塵暴頻生和沙化,是人禍大於天災;因為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除了風的影響之外,地下水位的下降是罪魁禍首。
阿拉善草場原是蒙古牧民天下,當地生產方式由牧業轉變為農業後,種植玉米等大量耗水作物。大肆開荒種地的後果,是地下水位的急劇下降。一九七二年需要鑽打四、五十呎深的機井,現在大部分的機井都打到了一百到一百二十呎深。
地下水位劇降 復育難中難
目前政府所採取的做法,是讓草場嚴重退化地區的人民遷移出來,實行嚴格的封閉措施,依靠自然力,修復土地。另一個辦法是實施人工小範圍的治理,通過大陸的國科會成立工作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著手進行「荒漠化地區生態修復技術研究」。
生態環境破壞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水,牧民都認為,如果沒有水,退牧還草以後草場也恢復不了。國科會研究顯示,僅有約百分之十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百分之十二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復,「局部治理,整體惡化」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基本上年降雨量在四百毫米以下,除局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方外,都達不到「植樹造林」所需條件。目前似乎僅有改變當地農業「大水漫灌」式的澆水方式,用滴水潤養植物,再充分發揮日照時間長、土質好的優勢,阿拉善地區才有一點可能發展出特色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