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落實防災教育刻不容緩,但除了編撰防災教材外,如何從課程中推動防災教育以及建立教師應有的教學知能,也是眼前的當務之急。
課程方面,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防災教育應該依不同年級來循序推動,藉由一步一腳印的教育方式,才能達到融會貫通之效,避免學生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
除此之外,防災教育更要「因地制宜」,而非一套準則套用在所有學校身上。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游繁結表示,每間學校的地理環境與建築結構都不一樣,有些學校是位在地震斷層帶上,有些則是在地勢低窪易積水地區,因此教育當局應先了解各校的地理位置,與容易面臨的天災種類,「量身打造」適合的防災課程與避難逃生路線。
也有基層老師建議,應邀請土木結構技師來學校勘查土木結構,了解當地震發生時,那邊的樑柱或校舍較耐得起搖晃或是容易倒塌,藉此規畫適合的逃生路線。
師資培育方面,台北縣海山國小校長李明生認為,規畫有系統、循序漸進的防災教學知能研習,也是不錯的可行之道,藉此讓老師可以隨時更新自己的防災觀念,並透過研習活動來分享教學經驗、見賢思齊。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趙丰建議,防災教育的教學知能應該提早扎根,而不是只仰賴事後的防災研習。
趙丰認為,教育當局可以將防災教育應具備的教學知能,融入師資培育的養成課程中,讓這些未來要肩負人師之責的大學生,在師資培育階段就先具備正確的防災意識,才能在學校授課時,向學生傳達防災知識與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