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危險的地方本來就不該蓋學校。」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游繁結表示,千百年前,古聖先賢就已經告訴我們危險的地方不要去、紛亂的區域不要住,但如今放眼望去,很多早年日治時代就已經規畫出來的「滯洪區」,卻變成人聲鼎沸的住宅區與孩子學習的教育場域;在「與林爭地、與水爭道」的窘況下,只會讓災難陷入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中。
對此,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趙丰心有戚戚焉。看著滾滾洪流鋪天蓋地而來,他指出,每年只要到了颱風季節,政府與民間團體就得為了接連不斷的災情而四處奔波救災,不但消耗人力,也浪費資源。趙丰表示,身為先進國家,我們不應該讓同樣的場景每年都要重演一次。
游繁結表示,要避免校園一再因天災而受創,必須回到問題的根本來看。他指出,重建後的學校,一定要避免蓋在行水區或土石流危險區域上,才能避免暴雨一來就發生災情。
「人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要先學習如何尊重自然,大自然才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人類。」趙丰表示,天災降臨與校園重建正好也為學生上了一堂最真實的「自然生態課」,從老天爺所給的教訓中獲得啟發與省思;師長有責任利用機會教育的方式,告訴學生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和平相處,而不是一再透過人為方式來「凌駕」於生態環境之上,否則最後只會再次換來大自然力量的無情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