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台灣地區因特殊的氣候、地理和地質,以及人為的過度開發等因素,地表環境早已脆弱不堪,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釀成的災情愈見嚴重,校園、基層的防災教育落實亦是刻不容緩。
荒野保護協會推廣部主任黃麗錦表示,防災的需要,導因於環境的急速變遷,若能從環境教育開始著手,從小對學生根植生態維護、水土保持的觀念,才能徹底減緩各類天然災害對台灣人民居住安全的衝擊;因此,環境教育,其實才是最根本的「防災」教育。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十餘年來,長期從事環境教育和生態體驗的工作。「體驗課程是我們的主要活動,教小朋友去認識一個溼地,或是林地特殊的生態系統,讓他們和大自然做朋友。」黃麗錦表示,荒野協會針對大班至小二、小三至小五的學童,都規畫有長期的例行親子課程,也有短期的寒暑營隊,讓孩子們學會觀察、記錄自然界一花一草、蝴蝶昆蟲的技巧。
「要教給孩子的,還有對環境、對生態的同理心。」黃麗錦說,經由親身體驗自然界、探索山林野地等活動,孩子們更能從中得到了解人和自然環境的對等關係,以及維繫生態、水土對人類生命和居住安全的重要性,都是未來與環境和平共處的永續基礎。
對於學校的環境教育,黃麗錦說,他們也會跟學校機關合作,由義工進入校園幫小朋友上課,「課程的內容主題視學校需要而定,主要還是帶學童認識校園裡的生態。」黃麗錦說,協會認養位於台北市六張犁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台北縣的五股溼地等,常與周邊學校合作課程;目前荒野協會也正在規畫「下鄉」,前往台南、高雄等受風災創害嚴重的地區進行校園巡迴活動,做綠色扎根和普及的服務。
除了培養維護自然環境、水土的意識,節能減碳、避免全球暖化帶來的災難,也是目前環境教育的重要課題;台達電基金會負責規畫學校教育課程的陳楊文主任認為,對學童灌輸相關概念,不宜用太艱深的概念,而要從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開始指導。
「教小朋友養成正確觀念和簡單易懂的做法最實際,例如水、電等日常必需品從何而來,怎麼對生活產生影響,這樣就很足夠了。」陳楊文說,小朋友如果知道怎麼看電表、查水表,甚至知道計算碳足跡,再回家去告訴父母注意這些節能減碳概念,就能發揮環境教育的基本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