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 防災根本之道

高堂堯 |2009.10.04
1025觀看次
字級

【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台灣地區因特殊的氣候、地理和地質,以及人為的過度開發等因素,地表環境早已脆弱不堪,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釀成的災情愈見嚴重,校園、基層的防災教育落實亦是刻不容緩。

荒野保護協會推廣部主任黃麗錦表示,防災的需要,導因於環境的急速變遷,若能從環境教育開始著手,從小對學生根植生態維護、水土保持的觀念,才能徹底減緩各類天然災害對台灣人民居住安全的衝擊;因此,環境教育,其實才是最根本的「防災」教育。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十餘年來,長期從事環境教育和生態體驗的工作。「體驗課程是我們的主要活動,教小朋友去認識一個溼地,或是林地特殊的生態系統,讓他們和大自然做朋友。」黃麗錦表示,荒野協會針對大班至小二、小三至小五的學童,都規畫有長期的例行親子課程,也有短期的寒暑營隊,讓孩子們學會觀察、記錄自然界一花一草、蝴蝶昆蟲的技巧。

「要教給孩子的,還有對環境、對生態的同理心。」黃麗錦說,經由親身體驗自然界、探索山林野地等活動,孩子們更能從中得到了解人和自然環境的對等關係,以及維繫生態、水土對人類生命和居住安全的重要性,都是未來與環境和平共處的永續基礎。

對於學校的環境教育,黃麗錦說,他們也會跟學校機關合作,由義工進入校園幫小朋友上課,「課程的內容主題視學校需要而定,主要還是帶學童認識校園裡的生態。」黃麗錦說,協會認養位於台北市六張犁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台北縣的五股溼地等,常與周邊學校合作課程;目前荒野協會也正在規畫「下鄉」,前往台南、高雄等受風災創害嚴重的地區進行校園巡迴活動,做綠色扎根和普及的服務。

除了培養維護自然環境、水土的意識,節能減碳、避免全球暖化帶來的災難,也是目前環境教育的重要課題;台達電基金會負責規畫學校教育課程的陳楊文主任認為,對學童灌輸相關概念,不宜用太艱深的概念,而要從日常生活習慣的改變開始指導。

「教小朋友養成正確觀念和簡單易懂的做法最實際,例如水、電等日常必需品從何而來,怎麼對生活產生影響,這樣就很足夠了。」陳楊文說,小朋友如果知道怎麼看電表、查水表,甚至知道計算碳足跡,再回家去告訴父母注意這些節能減碳概念,就能發揮環境教育的基本功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