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水土不服》設計不實際 盡美不盡善

羅智華 |2009.09.20
964觀看次
字級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儘管新校園運動催生了許多師生心中的「新校園」,但並非每樣軟硬體建築都能盡如人意。

南投縣埔里鎮育英國小教師黃建勳表示,以視聽教室為例,當初規畫的立意,原本是希望透過良好採光來達到節能減碳功效,為此建築師設計了大量玻璃窗,沒想到實際落成時,卻因為玻璃太多而導致西曬嚴重,學生熱到無法在教室裡好好使用視聽設備,以至於無法發揮應有的視聽功能。另外,原本希望「通風良好」的體育館,也發現隔板縫隙過大,導致到了冬天就「寒風刺骨」,學生邊發抖邊運動。採光、透風的設計,因未慮及實際情況,最後變得不切實際。

此外,當初為了參考國外經驗,重建學校也曾組團前往日本向災後重建學校取經,將日本小學校園裡綠意盎然的美麗草皮「如法炮製」到學校裡,沒想到卻因氣候不同與照顧人力不足,原本應該洋溢「青青綠草香」的草皮,最後竟演變成雜草叢生、蚊蟲肆虐,一度差點引發校園內的蟲蟲危機。黃建勳表示,這也意味著「他山之石」不見得就能完全移植成為台灣學校的範本。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表示,新校園運動雖然無法盡善盡美,但不可諱言,的確為長年僵化的教育體制注入一股新活水,讓學校不再是「統統長一個樣」,而是可以結合地方生態與文化的「特色校園」,展現豐富生命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