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根據台東聖母醫院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國內糖尿病患常太晚接受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不理想,未來併發心臟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及周邊神經病變的機率相對較高。
正在台北召開亞太地區年會的美國糖尿病協會,公布最新糖尿病治療準則,建議糖尿病患要把醣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百分之七以下,延緩其他器官出現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莊立民表示,未來將會參考並修訂出適合本地的準則。
台東聖母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瑞祥教授在大會中發表一項大型研究結果,分析七所醫療院所、一千一百六十三名第二型糖病患者的胰島素使用情形。發現這些患者在接受胰島素治療前,每天平均口服二點二七種抗糖尿病藥物;與胰島素併用時,降為一點二七種;胰島素治療五十二周後,再降到一點一五種。
另在血糖控制方面,胰島素治療前的醣化血色素平均高達百分之十點二,控制在百分之七以下患者只占百分之三點五,控制在百分之九以下者只有百分之三十二點九。
當他們接受胰島素治療五十二周後,醣化血色素控制在百分之七及百分之九以下者,則分別增加到百分之十六點九及百分之六十四點四,血糖控制顯著改善。
不過,林瑞祥對此仍不甚滿意,因為大部分患者的醣化血色素還是高於百分之七,可見台灣目前糖尿病的治療控制及教育,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醫療團隊、病患及家屬應一起努力,才能奏效。
莊立民表示,國內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主要是對血糖控制目標值溝通不當,加上不願配合治療,不按時吃藥、飲食控制不當、運動不規律及缺乏自我血糖監控觀念等。
當醫師建議施打胰島素治療時,病患常誤認施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失明或上癮,治療意願不高,終使得病情加重。莊立民強調,注射胰島素其實能夠提早減輕肝、腎功能負荷,還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出現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