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今年上半年的大學評鑑報告,結果讓人吃驚。
在這次受評的八所公私立大學中,共有六校、三十系所「待觀察」。而其中四校、二十七系所竟然是接受教育部高額經費補助的所謂「頂尖大學」;所有系所都通過評鑑的,是兩所私立大學!
四所頂尖大學中,有兩所是傳統所謂的國立名校,其中一所是南部的龍頭大學,結果卻有十三個系所未能過關,是這次評鑑中成績最差者。負責評鑑的高等教育中心為其緩頰,指這次評鑑重點是「教學」,不能完全否定以「研究」為主的頂尖大學。四校也強力反彈,認為評鑑思維老舊、方法有問題。
固然「教學」和「研究」方向及重點不同。但五年五百億元頂尖大學計畫最初評審時,以中研院院士為主的評審委員即一致指出,好的大學應該多收學生,負起更多培育人才的責任。二十一世紀是全球搶人才的世紀,何況頂尖大學用的又是政府經費,為國育才,責無旁貸。
如今評鑑結果公布,國立名校竟然不如私立大學,情何以堪。校方丟顏面事小,國內大學發展方向偏差,則值得重視改善,這分評鑑報告也透露了國內學界早就引以為憂的一個事實:教育部的評鑑、教授升等,太重視論文數,以致教授把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在作研究、寫論文,當然也就影響了對教學的投入。不久前台大學者提出一項研究統計指出,國內學者雖然汲汲於發表論文,但很多論文都是「小」論文,集中於解決一些技術性或局部性的問題。長久下來,我國學者發表的專書著作明顯變少,成就不如大陸。
學術專書代表的是大範圍、有系統、具深度的知識,其重要性遠超過單一論文。然而,要能寫出一本學術專書,所要投入的精力與時間,也遠甚於論文。兩相對照,重「效率」觀念作祟之下,寫論文當然輕鬆多了。
此外,有些頂尖名校之所以評鑑未能過關,是因為配合教育部的政策,頻頻新設研究所,教育部又不修改師資員額,以致出現系所師資不符比例的現象,評鑑成績當然不佳。
又有一些系所,特別是理工科系,申請參加其它評鑑系統,即使還未獲評鑑通過,只是「申請中」,教育部也同意其可以不用參加高教中心的評鑑。這個巧門,早已被許多大學視為評鑑「免戰牌」,成為大學評鑑的一大漏洞。
教育部自民國九十五年起,委託高教中心進行的大學評鑑,每半年進行一次,每次只選擇一部分的大學為評鑑對象,以全國一百多所大學計算,教育部設定五年內評鑑完畢所有公私立大學。目前才進行了五分之三的評鑑,已發現問題重重,要徹底改善的不只是大學心態與做法,教育部的制度與政策,也有必要邊評邊改,讓大學評鑑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引導大學全面提升品質,教學與研究俱進。這是教育部和大學的基本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