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全球金融風暴擴散影響,我國失業率迅速攀升,為舒緩失業率上升情勢,我國推出以「減少裁員、增加就業、擴大內需、照顧弱勢」為主軸的促進就業措施,作法與美、英等國家措施大體相同。
政府自去年十一月起推動「九十七至九十八年短期促進就業措施」,去年提供四萬八千個就業機會,今年可提供七萬三千個就業機會。本措施以弱勢勞工及失業青年為優先進用對象,協助其盡速就業;同時結合就業與訓練,厚植勞工的就業準備力,以利勞工穩定就業,截至六月二十二日,今年新增工作已進用人數比率為百分之九十四,累計九十七年延續性就業人數,全體進用比率為百分之九十七。
協助參與此措施的失業者,解決短期生活困難,能在這段緩衝期間過後,取得一般市場的就業機會。中、長期方面,在規畫的「九十八至一百零一年促進就業方案」中,提供促進就業相關措施外,兼顧提升勞工的就業能力,平均每年約可提供五點三萬人就業機會,及二十四萬人次之訓練機會,今年預計支出經費為三千五百零六億元。
但良好的救失業措施必須設定在未來願景的架構下,若能奏效,救失業的花費才會變成一項有利於未來的投資;否則,只是一種燒錢遊戲。最近美國歐巴馬政府的八千一百九十億美元振興經濟方案,其中的一項就是為了救失業花費超乎正常的成本,提出高達近三千五百億的搶救失業方案遭受批評,其理由在此。
我國政府所採救失業措施,多係短期性。雖然有別於前政府對失業者「派工領錢」,改以大量付錢給失業者「專業培訓」,等待經濟復甦時,失業者可依專才上任,卻予人「救失業率」的聯想。若政府不顧擴大財政赤字而一味撒錢,只為了讓失業率的數字好看,無法讓失業者看到未來就業願景;將只是在燒錢。如此燒錢,以政府目前的財政能燒多久呢?面臨如此高的失業潮,政府的救失業政策要謹慎,否則會出現「鋸箭療法」現象,雖外部現象解決了(降低失業率);內部現象依舊(潛在失業問題仍在)。增加長期就業職缺,才是解決失業問題與振與經濟應有的作法。
「救失業」一定要和「救未來」掛在一起,「救失業」是政府長期就業策略的一環,不可淪為病急亂投醫的短線操作。我們可以諒解目前政府在政治壓力與大眾降低就業率的需求下,在短期就業促進及加強就業媒合面著手,由政府財政釋出短期就業方案,但關鍵的長期職缺釋出,仍要靠產業升級等長期政策介入,才能真正解決失業問題。美國有些州以財政補助與減稅鼓勵私人企業晉用三年為一期的長期勞工職缺,其做法是企業晉用的勞工其第一年薪資由政府財政補助,第二年至第三年則對企業所得給予減稅優惠,如此不僅可減少政府財政的實質支出,並可讓私人企業晉用所需人才,勞工才能獲得一長期職缺,走出救「失業率」與救「失業」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