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在家裡排行老三,幼年時體弱多病,算命先生曾斷言他活不過十二歲。吃藥打針是郎咸平對幼年的主要記憶。但是等到過了十二歲,卻奇蹟似的一切開始變得正常了。
成名後的郎咸平多次談到,自己不是精英,從小就不是。郎咸平成為台灣第一屆小學直升初中的學生,進入大同中學。被分到「放牛班」。
「放牛班」學生基本上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份子,很多人家裡很窮,還有很多流氓和太保。因此郎咸平說自己從小就對台灣的太保、流氓及黑道非常熟悉,而且在學校幾乎是天天打架。
所幸,郎咸平有一位偉大的母親。他不止一次提到母親,「媽媽在學校教化學。她是台灣化學界名師,忙著到各地補習班教書。一個星期最多教到七十六小時的課,為了養家,非常辛苦。媽媽支撐這個家,我們兄弟姊妹都非常感激她」,「媽媽很愛我,她是個非常堅強的女性,我從來沒看過她哭過。」
正是母親的德行,潛移默化影響了少年的郎咸平。
郎咸平念書不行,但打拳卻十分用功。他自詡功夫很高,班上的混混都不敢惹他。那可能是少年時代,郎咸平最得意的一段記憶了。
郎咸平走上學問的道路,和東海大學讀經濟的一段際遇有關。大學時他成績並不好,月考時作弊,他抄了同學的試卷,被老師逮到,得了零分。
作弊被逮的恥辱感,讓他的心路歷程開始轉變,他決定好好地念書。「每天念到半夜二、三點,當時就感覺好像那根筋不對,我就不信考不好。拚了一個月,忽然發現,我對課本產生了濃厚興趣,我也忽然發現微積分竟然也有很多樂趣,很多深奧的題目一旦解開了很有成就感。」
接下來兩次月考,平均分數竟高達九十九分。郎咸平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沒有那麼笨,這是他平生第一次有「聰明」的感覺。結果一通百通,其他科目如經濟學也考得很好,都是九十分以上。
「從那時起,我對做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以後我在學問方面的涉獵極廣,可以說國內外名著樣樣涉獵,尤其是歷史、政治學、軍事學和哲學四大科目是我有系統學習的主體。我似乎從書海中尋回了自我的靈魂。」
郎咸平說,他每次回台中,都要看望王文清老師,要是沒有當年老師的嚴厲,就沒有今天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