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詩的閱讀 行吟詩路 觸動詩情

周慧珠 |2009.05.17
663觀看次
字級

長達兩公里的詩路,由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室內展場,經過戶外電視牆、捷運中山地下街沿途的圓柱、地貼、燈箱,延伸到地下實驗、創意秀場。當遇見結合多媒體躍上螢幕的詩作,人,也走入詩的國度裡。從五月九日起至六月十五日,中山捷運地下書街,貼了台灣詩人的照片和他們的詩作,漫步行走其間,如行經兩公里的詩路,爬樓梯、走路都可吟誦相關的詩。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表示,「遇見台灣詩人一百」展覽是很多不同的結合,它結合了南部與北部;詩人與藝術家;中央的國立台灣文學館與地方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同時也將室內空間延伸到公共空間。一百位詩人所代表的文化力量很大,而他們的紀錄片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藉由藝術家聲光並茂地呈現詩人作品的展覽,在每天市民往來頻繁的捷運中山地下街展出,為公共空間增添文藝氣息與驚喜。

「遇見台灣詩人一百」跨越文學、藝術與科技的界線,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邂逅,近三十位視覺藝術家與一百位台灣詩人,從陌生的彼此到觀念的碰觸與情感的互動;透過詩集與影音DVD的閱讀,藝術家於是詮釋了他們心中的詩與詩人。而循著展覽的呈現,詩人看到了從不同角度對他們詩作的閱讀。文學與藝術的鴻溝或許沒有因此而填平,但因為這樣的開始,互相看到了彼岸。

詩歌 影音流動兩公里
這次特展以「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為內容主體,輔以相關文獻,立意將文學、肢體表演、音樂、動態影像、動畫和互動裝置等創作做跨領域的結合。希望藉由當代科技媒體與互動感知方式,鋪陳台灣詩藝創作的歷史長流和薈萃人物,讓台灣一百詩人的跨世代精神得以從容、活潑而完整的呈現。

本展首度將台灣現代詩的豐富內涵充分置入都市的生活空間之中,用以開創一個媒合文學創作歷史成果與當代視覺藝術的創意磁場。此舉除了有助於體現台灣現代詩的精采內容和多重風貌,提供民眾閱讀文學的全新樂趣,相信也有助於詩藝的推廣普及,開發美感教育融入生活的新新模式。

多媒體製作團隊之一、台藝大多媒體動畫所學生胡縉祥表示,此次有五、六名學生為一百首詩作製作多媒體,以詩人管管的作品「荷」為例,大螢幕緩緩秀出詩句「那裡曾是一湖一湖的泥土,你是指這一地一地的荷花」,背景情境為荷花景色,觀眾的上方有一具攝影機,偵測觀眾動作,荷花也會隨著觀眾移動而在螢幕上移動,增加互動性。

台北當代藝術館執行總監石瑞仁說,詩在台灣一直保有堅毅的創作力,黃明川所做的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中,記錄了一百位台灣詩人的生平與創作理念,以及詩人朗讀作品的珍貴鏡頭,而此次特展就是透過跨領域的合作方案,讓人認識到台灣的詩人。

目前也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的黃明川說,在一九九九年底時,他有感於幾位詩人喟嘆詩文學被冷落,且新一代年輕人不愛讀詩的心聲,他興起記錄詩人及其創作的念頭,一方面為詩界前輩與資深詩人留下聲音與影像,一方面還可提供這些珍貴的資料給教育學術使用,同時,也期盼能藉此向年輕一輩展現現代詩的文學風采。

自二○○○年動工至今九年間克服種種困難,完成此一歷史性的艱鉅任務,數位化的時代,或許讓盛極一時的詩文學遭到冷落,但也同時為其創造了更多元、更活潑的表現平台。

主辦這次展覽的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表示,如果高鐵車廂的電子看板能夠選播現代詩句,高鐵經過河川時,能播報出所經河川的名字,讓高鐵在各站間成為一首詩的距離,豈不很美。

詩路 行走間總遇見詩
本展不僅跨界整合了文學與視覺藝術的美感,同時也連結了台灣南北二個藝文館所的專業,將藝術直接帶入公共空間,賦予城市文化新的可能樣貌。五月九日展覽開幕當天冠蓋雲集,動人的現場活動包括,929樂團的主唱志寧(詩人吳晟的兒子)特別獻唱以父親詩句填詞的自創歌曲,以及台藝大師生結合詩詞文學、舞蹈表演、國樂、動態影像、動畫、互動電腦程式與裝置藝術的跨領域創作和精彩演出。

為了進一步推介台灣現代詩藝的成就,台北當代藝術館在展覽期間,也特別規畫一系列的教育推廣活動,包括互動電視牆的「詩人部落格」節目播放、教育基地的「台灣詩人一百影音」DVD播放、由許悔之主持的「頌詩拾韻│詩人座談會」、慶祝詩人節(即端午節)的「詩情化意香包工作坊」、地下街及當代館廣場詩歌相關電影播放、「吟詩作樂」創意市集、以及由詩人羅浪的女兒羅思容的「五月與歌詩相遇」演唱會等等,兼顧到上班族、美術館觀眾、路過地下街的行人、愛逛市集和看電影的年輕人、假日出遊的親子、以及文藝青年等不同族群的需要。

《遇見台灣詩人一百》Poem 100
展期與地點:
2009/5/01~6/07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

2009/5/09~6/15 ──地下實驗.創意秀場(台北捷
運中山地下書街)

2009/6/27~8/30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