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愛玲半自傳小說《小團圓》出版,又引發外界對張愛玲與胡蘭成之戀的關切。
胡蘭成,從來都因為他和張愛玲的愛情故事而被人認識,再不然就是他在汪精衛政權下工作而被人厭惡。也就是說,胡蘭成之所以留名後世,是因為他在愛情與政治選擇上的錯誤使然。撇開政治與愛情選擇的錯誤,單單就胡蘭成自己,則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究竟是誰?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
胡蘭成的際遇,讓我想起德國思想家海德格,海德格也曾經在政治與愛情上做出錯誤選擇,然而海德格卻沒有因為那些錯誤而被人遺忘其思想上的不凡成就。
海德格與胡蘭成,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人,其實有許多命運的雷同處。
海德格當過納粹政權的國師,胡蘭成當過汪精衛政權的文膽,都是後人口中的無德文人,都曾經因為依附後世不認可的政權而遭到批判。
在女人方面,海德格有漢娜厄蘭,胡蘭成有張愛玲,無論漢娜厄蘭還是張愛玲,都是後世稱頌的美女作家,而海德格和胡蘭成也都不約而同的辜負了那個曾經愛著他們的女人。
海德格是幸運的,後世學者雖然也指責他替納粹政權服務,也不滿他對待漢娜厄蘭的態度,但撇開哲學家的私生活和政治趨向不談,單就思想,還是能被人肯定,持續有人投入其思想研究。
胡蘭成就沒那麼幸運了,雅好以品德斷人的中國人無法忍受胡蘭成拋棄張愛玲。問題是,天底下拋棄女人的男人多的是,如何只能指責胡蘭成?只因為他拋棄的是張愛玲嗎?才女作家就真能成為愛情聖女嗎?會不會張愛玲其實很難搞,或者兩人其實不適合所以才分手?
另外,人們更無法忍受他曾在汪精衛政權下服務,然而汪偽政權不過是成王敗寇論的歷史論斷下的結果,歷史如果能有如果,如果汪偽政權不是失敗收場,今天胡蘭成的地位或許截然不同。但這些都是外力,與胡蘭成的思想和藝術成就無關,但可惜的是身為中國人,就只能以品德優先於思想,而這品德的論斷或事後諸葛的成王敗寇論,實在令人替胡蘭成感到遺憾。
會不會是因為胡蘭成的思想學問太大,以致於中國人無法接受這樣學問見識的人在品德上竟有如此不足,進而找上一種刻意忽略的極端,讓胡蘭成就這麼葬送在愛情與政治錯誤之下,便可以不去談論其思想成就,好躲避中國人才德必須兼備的思考邏輯。
試想,如果西方人也像中國人對待胡蘭成的態度來看待海德格,那麼,哲學思想上的發展將出現多麼大的漏洞和遺憾?也許你會說,胡蘭成的學問思想哪裡比得上海德格?問題是,你沒有客觀公允的研究評價過後怎麼會知道?然則就算比不上海德格又何妨,若是胡蘭成有才情有學問,其研究有所本且有其創見,那就該被納入學術思想脈絡中,不該被思想學術以外的力量干預而排除。無德文人自古所在多有,何獨胡蘭成得承受如此屈辱?
不過幸好,終於有人不甘胡蘭成的思想與藝術成就被埋沒,薛仁明的《胡蘭成·天地之始》一書便細細考究了胡蘭成其人生平、思想學問之獨特創見與藝術成就(雖然也談胡張戀,胡在汪精衛政權工作之事,不過是從胡蘭成的角度),試圖還胡蘭成一點公道,別再老是因為自己在愛情與政治選擇的失敗而被人誤解。只是從胡蘭成的角度看待一切這麼一點公道,是中國人欠胡蘭成的,遺憾的是得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才能夠被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