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故居
台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四日胡適先生去世後,繼任院長王雪艇先生在這次會議席上提出「胡適之先生住宅作為紀念館」其住宅成為紀念館,並成立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
紀念館開始成立時,凡是胡適先生生前生活起居的地方,一律保持原狀;另以住宅的遊廊(原為第二會客室)闢為陳列室,陳列胡適先生中西文著作、手稿、信札、照片以及一切有紀念意義的物品。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四日臨時開放一天,直到八月一日籌備完成,正式開放。翌年八月,美國美亞保險公司負責人史帶先生捐贈美金二萬五千元(新臺幣一百萬元)作為胡適紀念館基金,紀念館管理委員會於此項基金內提出臺幣二十萬元,在紀念館右側添建二十五坪的陳列室一座,將原在遊廊裏的陳列物移置新造的陳列室內,於民國五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胡故院長逝世三週年紀念日正式開放;以後,且不定期的更換一部份陳列品;紀念館的遊廊從此仍為第二會客室,恢復到胡故院長生前住宅的原狀。
●胡適小檔案
(一八九一-一九六二)
文學家、思想家。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駐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長。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民國六年發表〈文學改良雛議〉、〈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于《新青年》。同年七月以二十八歲之年齡擔任北大教授,參與創辦《每周評論》。五四後期提出「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口號。民國十七年與徐志摩等創辦《新月》。畢生提倡白話文學,闡揚科學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對我國近代學術思想影響很大。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嘗試集》等。
林語堂故居
臺北市仰德大道二段141號
座落陽明山腰的「幽默大師」林語堂的故居,為其生前最後十年定居台灣的住所,興建於民國五十五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中國四合院的架構模式結合西班牙式,兼具東、西方風格,融合了現代感與古典美。藍色琉璃瓦、白色粉牆,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櫺,典雅精緻。從西式拱門走進,穿過迴廊,走入天井,可以看見西班牙式螺旋廊柱。
愛竹、愛石的林語堂先生,在中庭一角,由翠竹、楓香、蒼蕨、藤籮等植物,與造型奇特的石頭,營造出可愛的小魚池,他常坐在池邊的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觀魚」之樂。
一九七六年四月一日,林語堂先生享年八十二歲駕鶴西歸,長眠於故居後園。台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先生的文學成就,得林夫人廖翠鳳女士捐贈大師藏書、著作、手稿及其遺物,於大師舊居,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一九八五年五月開放。二○○五年十月一日,東吳大學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以研究為指標,活絡「林語堂學」。
●林語堂小檔案
(一八九五-一九七六)
文學家。原名和樂,又名玉堂。福建龍溪人。民國元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民國八年起,先后赴美國、德國研究語言學,獲哈佛大學碩士、萊比錫大學博士學位。
一九二三年回國,先後執教于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民國十五年任廈門大學文科主任兼國學院秘書。民國十六年起專事著述。二十一年起,陸續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半月刊。二十五年移居美國,此後主要用英文寫作。民國五十五年來台,定居于陽明山。 所著《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等。民國二十五年後以英文著作《京華煙云》等八部長篇小說,還有傳記、散文、論著、文選及辭典,翻譯三十餘部。中文著作有《語堂文存》、《無所不談合集》、《語堂文集》等。
錢穆故居
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2號
台北外雙溪東吳大學校區內的「素書樓」,是錢穆先生為紀念其母親而命名,由夫人錢胡美琦親繪設計圖樣,而園中草木,多為先生夫婦手植。
一九九○年,先生因故遷出素書樓,同年八月三十日,壽終於其新遷之杭州南路寓所。
台北市政府為紀念先生對學術之貢獻,遂將素書樓改為紀念圖書館,隸屬於台北市立圖書館,幾經整理後於一九九二年元月一日正式開館,除陳列相關文物外,同時提供社會大眾借閱書籍之服務,並定時舉辦「青年文化講座」,以延續先生治學精神。
二○○○年,錢穆先生紀念圖書館改隸於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二○○二年委由東吳大學經營管理。同年三月二十九日,紀念館重新開館,定名為「錢穆故居」以文史哲的學術研究重鎮為定位,除文物保存、展示外,同時也致力推動人文學科研究風氣,出版刊物、購置藏書,舉辦文化講座、學術研討會、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開辦兒童讀經班、國民美術班等課程。
●錢穆小檔案
(一八九五-一九九○)
國學大師。字賓四。江蘇無錫人。民國元年開始任教鄉間小學,自學苦讀,十載有餘。十九年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平今、古文經學之爭,得聘燕京大學,翌年轉入北京大學。《近三百年學術史》於此時成書。
曆任西南聯大、華西大學、齊魯等大學教授,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新亞書院院長。講授上古史、秦漢史、政治制度史等課程。五十六年定居台北外雙溪,築居素書樓,應文化大學之聘,任史學研究所所長。從教七十五載,先後出版專著七十餘部。為學兼治經史子集,亦多著墨中西文化問題。代表作有《四書釋義》、《先秦諸子系年》、《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文化史導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