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融風暴衍生的全球經濟衰退,讓鼠年的台灣經濟受到池魚之殃。如今告別陰霾重重的二○○八年,屬小型、開放、海島型經濟體系的台灣,雖不能完全自外於全球的影響,但若政府、企業和民眾都能以堅強的信念,正面積極的態度,採取和衷共濟的作法,相信台灣仍然具有一些特別優勢,今年有可能「牛轉乾坤」。
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去年國內外的經濟曾經出現「熱漲冷縮」的現象,在夏天之前,糧食和能源價格飆漲,但是在金融風暴漫延之後,能源價格卻大幅下滑,不利因素已經去除大半。台灣經濟雖然受到波及,但是金融產業並沒有發生倒閉的風潮,出口減少也是因為外國受創較重所致,從基本面來看,台灣的體質尚屬穩健,民眾應該對自己的表現給予肯定。
掌握「眾所未有」的特別優勢: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兩岸關係明顯由對峙走向和平,雙方合作對抗「金融海嘯」的積極作為,更讓台灣可以發揮特有的優勢。尤其兩岸三通落實之後,效益不止反映在節省可觀的航運支出和時間成本上,帶動的物流、客流都將積極挹注經濟體系,改善投資環境及提高企業競爭力,更能吸引企業資金回流投資。
救人如救火:經濟蕭條時期,受創最深的是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中高齡失業者,上有高堂,下有幼兒,房貸繳了一半,轉換專長又有困難者,必須及時給予社會救助。否則變成家庭悲劇,是國家社會無以彌補的重大損失,站在人道立場,政府應該優先動用可能的資源,先助其度過難關;社會悲劇減少之後,民眾的信心也會恢復,對經濟發展情勢會感到樂觀,有助於經濟早日脫困。
減薪共度難關:企業和員工應以同舟共濟的態度度過難關,裁員造成的失業問題,會擴及到整個家庭,衝擊甚巨。應該以協商減薪的方式,讓企業可以度過難關,又可避免失業引發的悲劇,當景氣恢復,企業更能發揮動能。
強化消費信心:目前最根本的問題是民眾認為財富縮水,工作不保,信心不足,許多人都不敢消費;導致廠商營收減少,就不敢投資,只好減少雇用或降薪,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政府財經政策首要之務,應該是提振消費意願,例如「消費券」就是可圈可點的及時措施。若能刺激消費增加,從而提高廠商營收,就可以增加雇用,或讓薪資回復原有水準,進一步又可提升消費能力,從而又提高投資信心。
消費而不浪費:所得安定階層,尤其是軍公教家庭,仍應維持基本、正常的消費,不要過度節衣縮食,以免造成總體消費下降,使經濟陷入惡性循環;而所得較低,遭受裁員、減薪的家庭,則應該精打細算,度過難關之後,
態度積極樂觀:經濟低迷時期,大家消費投資的信心低落,因此政府官員或企業先進的一言一行都成了眾所關注的指標。政府和企業界應該多設法提振民眾信心,多傳遞溫馨、正面、樂觀、積極的訊息;即使沒有好消息,也不必特別強調壞的一面,將悲觀的氣氛感染給別人。樂觀產生信心,信心產生力量,經濟自然可以早點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