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財政狀況呈現惡化現象,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政府本來想要好好振衰起敝,編列了許多擴大內需和增加公共建設的預算,又在行政院成立了「賦稅改革委員會」,希望能夠制定一套可以提高競爭力,又兼顧社會公平的稅制。無奈美國引發的金融風暴,波及全球,拖累所有的產業,導致全球經濟衰退,使得政府不得不追加公共支出,結果更使得困窘的財政雪上加霜。
據財政部統計,政府為了救經濟而擴大舉債,到去年底止,加計消費券的特別預算,中央政府累計未償債務餘額高達四點一兆元,創下歷年新高紀錄。加計地方政府的負債,則政府表面上的累積債務早已超過四點八兆元。
如果再以國際標準計算,將隱藏、或有、保證等債務計入,則政府債務實已超過十四兆元,全民債務負擔可說是節節升高。
另一方面,行政院賦改會自去年六月底成立以來,行政院付諸執行的政策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減稅」,包括遺產贈與稅的稅率大幅調降為百分之十,免稅額又大幅提高,提高所得稅的免稅額、扣除額等
;又沒有彌補財源損失和減輕所得分配惡化衝擊的配套措施,等於是收入面進一步地惡化政府的財政,更引起社會上的普遍不安。
為因應債務舉新還舊、發行新債、發放消費券和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等支出,財政部國庫署公布的今年發債計畫,估計總共有近兆元的發債需求,包括:公債發行量為四千四百億元,短期資金調度的國庫券額度初估要一千六百億元;此外,九十八年度總預算也編列發債一千六百五十億元,合計為七千六百五十億元。
再加上多項特別預算,像是治水和石門水庫整治二百多億元、發放消費券八百五十七億元,四年五千億元的「擴大公共建設投資」首年估計也要投入七百億元,特別預算經費合計將近一千八百億元。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今年舉債額度高達九千四百五十億元。而實際債務需求,還要看今年的稅收狀況而定。在財政部大方減稅,經濟狀況又不樂觀的情況下,實際稅收必然短徵,政府的財政狀況確實令人擔憂。
我們呼籲政府應該重視目前大幅擴增支出,大方減稅的財政衝擊。除了基於人道考量,對於失業、低所得等弱勢家庭的社會救助應提供必要的財源之外,政府的支出應該注意「移緩濟急」。如公共投資要注意其經濟效益,以免浪費。經濟效益發揮在國外的部分,應該優先凍結等,都是必要採行的政策。
在賦稅改革方面,不能只為了討好特定團體或是幫助富人減稅,也需要避免成為永久的措施,例如遺產贈與稅的調降,促產條例租稅減免條款的落日,應該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以免政府收入嚴重不敷支出,所得分配又進一步惡化。否則政府執行的減稅政策,和賦稅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讓許多學者專家拂袖而去,不可能獲得民眾的支持,讓財政進一步惡化的結果,將來還會拖累經濟成長,將是深刻而持久的夢魘。(系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