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際處境必須考慮兩岸關係,不能按傳統外交作為,這是不分黨派的共識。金援外交對兩岸都造成資源的不當付出,台灣尤其沒有「本錢」。但問題在於,如何找出讓雙方都能接受的可行方式。
談到這一年外交方面,變化最大、影響最深遠無疑是馬政府提出的外交休兵;準此作法,兩岸不互挖牆腳,不做出不理性、浪費資源的事,不讓部分國家趁機兩邊討價還價…,可謂優點甚多。
首先,外交休兵能減少無謂的黑箱作業及金援支出,譬如所謂巴紐案建交醜聞,即是黑箱作業的弊端,金援進了私人口袋。但「休兵」應先破除邦交國數目迷思,友邦若再無理需索,應予婉拒,不再浪費納稅人的錢;若不幸因而斷交,也不必惋惜。
其次,外交休兵是一體兩面之事。更積極作為需要大陸協助,即不再打壓台灣「廣義的」國際空間。在「休兵」原則下,不挖牆角只是基本作為,大陸應基於友善互惠,協助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等非關政治的國際團體。
以世衛組織來說,是以追求人類最高的健康水準為宗旨,台灣無法加入,便無法參與國際衛生活動、合作,以及資訊的交換,尤其被排除在全球防疫系統之外,實為極大憾事。其實,不僅台灣需要世衛組織,世衛也需要台灣。眾人皆知,台灣在生育計畫、疫苗接種及傳染病控制方面,都已累積了豐富的公共衛生經驗與卓越績效,值得與各國、與大陸分享。
第三,台灣要走向國際,讓更多國家把我們當友邦看,方法可以很多元。譬如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本來在亞洲排名極高,若能倒過來,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爭相來結交朋友,來台灣取經,何嘗不是結交「國際友人」的方法之一?而若台灣的專家、學者被聯合國延攬,甚至京都議定書沒有台灣都不行,台灣的國際空間焉有不擴大之理,這些都是可以宏觀思考的「國際觀」。
再如農業方面,台灣的農業技術一向傲人,政府若把虛耗在政治上的心力,用來獎勵研發,一旦成功,不但解決全球「人車爭糧」的糧食與環保困境,更能帶動經濟成長,贏得世界尊重。如此,國際空間大得很,用不著走金援之類的旁門左道。
第四,外交休兵可以降低兩岸、甚至東亞緊張情勢,減少軍備競爭。大陸不再以飛彈對準台灣,台灣也可以省下許多軍購預算,用於增加社會福利、彌補健保虧損、供應學童營養午餐,足夠而有餘;同理,大陸雖然近年經濟發達,但貧富不均嚴重,省下來的武器研發、軍事建構經費,除了濟貧也可用以補強更多基礎建設,為經濟大國的崛起奠定更厚實的根基。
治國、平天下道理很簡單。現代觀的平天下可以視為國際化、國際空間的友善擴展,以後無論誰執政,都該把眼光放寬廣、看得長遠一些。
國際投資大師羅傑斯去年宣稱,新加坡是他移居亞洲的首選。全球化時代,那裡富裕,哪裡民主、自由,人才和資金就往哪裡去。中國古代所謂近悅遠來正是這個道理,兩岸若能明瞭個中三昧,必將近悅遠來,互蒙其利。這應該是兩岸都能接受的可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