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二○○八年,兩岸有許多溫馨畫面:汶川大地震,台灣踴躍捐輸,發揮人溺己溺的愛心,也贏得四川的民心;繼之,四川貓熊「團團」「圓圓」終於來到台灣,可愛的模樣立刻擄獲台灣民眾的心。
回首二○○八年,兩岸也有互釋善意的畫面: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舉行第二次江陳會談,並簽署海運直航、包機常態化、通郵及食品安全四大協議。其次是國共論壇,大陸宣布十項對台利多措施,最受矚目的是提供融資貸款台幣六千億、採購面板六百五十億。
兩岸擱置爭議,接觸的大都是經貿議題,尤其金融合作,對台商、金融業登陸,以及台灣未來經濟發展,都會有相當大的助益。日本讀賣新聞即分析指出,「兩岸經濟連結的趨勢,已無法改變;胡錦濤在壓抑對台強硬派的時刻當前,是改善兩岸關係的最後機會,經濟上也要更進一步融合。」日本極度關注兩岸情勢發展,此番分析可謂一言中的。
擱置爭議的協商,不涉及兩岸主權和政治議題,不涉及台灣島內政治爭議,誠如陳雲林所言,唯有「溝通、合作才能創造雙贏」,值得兩岸深思。
更重要者,相隔一甲子兩岸大三通,民航機直接飛越海峽到彼岸;此既為相見如親的民族感情之事,其實也具有高度政治、經濟意義,雖開展了兩岸關係新頁,然而,嚴肅難解的問題仍在,即「台灣是誰的?」
星雲大師曾問徒眾「佛光山是誰的?」答案是「佛光山是我的!」大師小故事,寓意深遠。同理,當詢問「台灣是誰的?」答案不會是那個黨的,不會是那個主義、主張者的,而是屬於所有「常住」台灣的人。「常住」是法律用語,更是佛學用語,是「凡心有住,佛心無住」。
凡夫的心對一切境界看不破、放不下,百般執著,因此輪轉於生死苦海中,不得出離。星雲大師開示,「分別你我」的心識是修行的阻礙,唯有覺得「常住」的是我們自己,才能犧牲奉獻,安住求道。「台灣是誰的?台灣是我的。」能為眾生來,能為眾生去,就能無愧地大聲說「台灣是我的」,不為己利,無私地愛台灣。
近年中國持續改變,已由社會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人民溫飽之餘,必然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就如同台灣走過的路│民主化,這是人類文明的必然進程。而兩岸對峙數十年,大陸對台政策從早期「血洗台灣」、「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以迄目前「維持現狀」及「一中各表」的默認,在在顯示大陸當局已漸走向理性。
民以食為天,經濟無疑是人民最重視的,衝突付出的代價絕對大於和平。展望二○○九年,兩岸仍應擱置爭議,至於「台灣是誰的?」當以星雲大師的開示為思考的起點
:台灣屬於所有「常住」台灣之人的,也就是每一個人的。其中有我,所以「台灣是我的」。凡心有住,佛心無住,才能持續溝通、合作,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