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刀繪藝術家》王靜 生活是最好的美術老師

文/記者彭卓 |2019.06.02
2105觀看次
字級
王靜介紹紙上刀繪創作過程。圖/新華社
王靜的紙上刀繪作品。圖/新華社
王靜的紙上刀繪作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彭卓

一枚小刀片,一張銅版紙。這是全部作畫工具。

今年五十一歲的瀋陽人王靜,已從事紙上刀繪藝術二十四年,創作了大大小小幾百幅畫。

紙上刀繪是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創作形式。用一枚小刀片,借鑑中國工筆畫的技法,在銅版紙上去表色、留刀痕,形成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圖畫。

乳白色的小雛鴨、淺粉色的小倉鼠,橙紅色的大柿子、晶藍色的鵝卵石……精雕細琢中,因下刀力道、角度、筆觸、方向、順序不同,紙面上的顏色、線條、觸感也不一樣,不同的點、線、面構成形態各異、生動逼真的圖像和畫卷。

「紙上刀繪的誕生,源於一個小意外。」一九九五年,王靜在遼寧省遼中縣團委工作,為「五四青年節」設計活動請柬時,裁紙刀不小心划到紅色銅版紙,出現一道白色的線條。

「當時我很驚喜,既然能划出線條,能不能形成圖畫呢?我就在一張A4大小的紅色銅版紙上,用裁紙刀創作了一對開屏小孔雀。」王靜說。

刀繪是一門慢功夫

一刀誤,妙韻出。從此,王靜就開始了創作生涯。

「做紙上刀繪需要懸腕下刀,有划、抿、點、蹭、刮等幾種刀法,但基本用力都比較輕柔。」用一枚刀片,王靜的作品可以呈現出版畫、漆畫、刺繡、工筆畫、寫意山水等多種繪畫形式,以一枚刀片展現遠近虛實、濃淡曲直等不同形態。

從「千山鳥飛絕」的孤寂山脈,到霧靄繚繞的「日照香爐生紫煙」,到嗷嗷待哺的新生雛鳥,到晶瑩冰凌的初春小河,再到「一鼠一果一葉」的靜物畫……纖毫畢現的靈貓走獸、紋理剔透的花鳥樹木、挺拔突兀的險峰峻嶺、亦仙亦幻的霧海祥雲,都被王靜以細膩傳神的筆觸,呈現在一張張紙上,展現著「愈剛愈柔」的理念。

做刀繪是一門「慢功夫」。

王靜表示,如果自己每天連續不間斷地作畫八小時,創作一幅畫少則半個月,多到大半年。「紙上刀繪最擅長展現大千世界中的小巧事物,例如一隻小鴨子的每一根絨毛、花瓣樹葉上的每一絲脈絡,都可以用刀尖表現出來。但就因為太細膩,經常是半天都畫不出來半個花瓣,非常考驗耐心。」

王靜告訴記者,紙上刀繪還難在避錯。因無法打底稿,不能先勾輪廓再填充上色,她需執刀直接入畫。「因銅版紙有厚度、光澤度好,一旦留痕就一刀永存,既不能用其他顏色覆蓋,也不能改變線條走向,只能一刀精準、一次成型,不能有任何的敗筆和差錯。」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

春華秋實,夏蟬冬雪。在王靜看來,畫作傳神離不開細膩的觀察。「比如畫鳥,幼鳥的羽毛是針狀無序的蓬鬆狀態,成鳥的羽毛有排列順序和方向;大公雞爪子深色堅硬,小雞仔爪子柔軟嫩紅。再比如畫雪,冰凍的雪、融化的雪、剛飄落的雪,鬆散程度都不一樣,我就要注意落筆間的疏密程度,展現不同的畫色肌理。」

「生活是最好的美術老師。我從小在一個偏遠的原生態小村子長大,經常上樹掏鳥窩、下河摸魚撈蝦,一到夏天小雞、小鴨、小鵝滿院子跑,這些與大自然共生的歲月,是我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王靜說。

常年的靜坐捏刀繪畫,讓王靜的腰和胯部受損傷痛,作畫用眼過度,四十歲出頭的她就戴上了老花鏡,手也患上了腱鞘炎和灰指甲。為了避免在銅版紙上留下油漬印記,她常年不敢擦護手霜,手指上都是乾裂的紋理。

在王靜看來,這一切都很值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怎樣辛苦和付出都不會委屈」。

二十四年來,紙上刀繪藝術在王靜的努力下不斷成長,如今,瀋陽被中國文聯等部門確定為中國紙上刀繪文化的起源地。作為紙上刀繪的首創者,王靜還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探討紙上刀繪的繪畫刀法技巧,完善其理論厚度。

「我希望可以無償推廣這門技法,讓所有想學紙上刀繪的人都可以學得起、學得會,讓更多人了解其魅力和價值,爭取讓這門藝術走向世界。」談到明天,王靜充滿期待。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