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 阮愛惠 |2016.08.12 語音朗讀 696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背景是廖修平的《夢境系列》,他將對妻子的思念化作藝術,藉此救贖、療癒自己。圖/林耀堂、福華沙龍提供 二○一五年作品〈節日之門〉。圖/林耀堂、福華沙龍提供 一九六六年作品〈門之連作〉。圖/林耀堂、福華沙龍提供 畫家廖修平教授今年邁入八十歲,他不舉辦慶生活動,唯一接受的八十壽禮,就是讓國立歷史博物館幫他規畫了「福彩、版華—廖修平之多元藝道」特展,九月三日起至十月二十三日展出。這次特展意義別具,除了百件展出品的年代橫跨半世紀外,在類別上,更平均配置了他在油畫、立體繪畫、雕塑、版畫等多元媒材的創作成果。史博館的用意是要讓大家了解,在台灣已享有卓越歷史定位的「台灣現代版畫推動者」廖修平,除了是版畫的代言人,還有不少版畫之外的創作面向,值得後人的觀摩和探討。 版畫師傅 絕不藏私 一九三六年次的廖修平,是台灣戰後美術界影響深遠的重要人物,特別是在現代版畫的創作推廣及學術奠基方面;他曾留學日、法、美,廣泛且深入地吸收學習現代版畫藝術。一九七三年,他應母校師範大學之邀,返台客座任教。那時台灣美術界對現代版畫的認知很少,廖修平以師者的熱忱,急切地想把從歐美取經的成果分享後學,他不只在師大,更奔波在全台各地推廣版畫藝術的觀念和技法,受益的學子無數。之後他更將所知所學及教學的心得,著作《版畫藝術》一書,至今仍是版畫入門者的寶典。 之後廖修平往返於美國、日本及台灣之間,學習、創作及教學並進。他鼓勵第一代學生成立「十青版畫學會」,後來成為推動台灣版畫運動的重要力量;他亦協助文建會(文化部前身)辦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爭取國際認同及文化事務的參與,因而贏得「版畫師傅」的美稱。 八十自許 繼續奮鬥 廖修平的版畫作品,自一九六○年代起,即在世界各地的國際版畫展中嶄露頭角,獲獎無數,作品廣被各國美術館收藏。他以台灣廟宇的建築、門神及圍繞廟宇信仰的民俗文化圖騰被國際畫壇認識;亦以四季風情、庭園雅敘等生活之美的印記受到收藏家的青睞。在不同的文化衝擊下所摸索探求出的「獨特東方風格」,正是廖修平獨步國際畫壇的旗幟,其中蘊涵著他對台灣血濃於水的認同,以及他對世間人情往來的感動。 台灣早就視廖修平為國寶藝術家,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獎等大大小小的獎掖及讚譽,早就定位了他對台灣美術界的貢獻。廖修平對來自外界的聲名利祿相當淡然,行過人生八十寒暑,也歷練生命中的幾番春夏秋冬,廖修平而今安住在家鄉台北,除了持續推動國際版畫交流,他把最多的時間和精力,保留給創作。 當年父親對他從事繪畫的期勉話語,他仍時時謹記在心:「小時候我爸常對我說,你比較『憨慢』,不要緊慢慢做,總會做到好。一直到現在,我覺得自己並沒有才氣,所以還在認真做。問我有什麼八十生日的感言?我想說的是,希望自己還能一直做下去而已!」他笑說。 親力打造美術平台 接軌國際 廖修平自一九七○年初回台推動版畫藝術之初,就深深感觸到版畫教育除了智識和技法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打開國際視野,與世界交流」。 為了多多架構與國際對話的平台,廖修平在一九九三年成立了「財團法人巴黎文教基金會」,主要目的以獎助青年留學法國研究藝術及創作,以及促進國際藝術交流。 二○一○年元旦,他與王秀雄、傅申、何懷碩、江明賢、黃光男等教授,共同創設「台灣美術院」,作為台灣民間與國際間合作交流的平台。廖修平說:「有鑑於歷史超過一百年以上、由東京藝術大學教授群為主所組織的『日本美術院』對日本美術界的貢獻與影響,以及對年輕畫家的栽培提攜,所以台灣有必要成立類似之美術機構,以便與日本、歐美等美術界做深入且廣泛之交流。」 二○一四年廖修平捐款給母校師範大學,在校內設立了「國際版畫中心」。他說:「現代版畫藝術在台灣,最早是在師大開辦課程,歷經四十多年,版畫已成為台灣現代藝術創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成立國際版畫中心是我多年的心願,希望能在校園內塑造一個整合與展出的國際交流平台,期待為師大美術系版畫傳統再添新翼,重振昔日榮光。」 這兩年來,廖修平以這個平台策畫一系列的國際版畫藝術交流展與研習會,透過觀摩國外版畫的藝術思惟與風格,讓台灣版畫未來朝國際化發展。 「希望台灣走出去」是廖修平和幾位美術界大老的共同心願。成立基金會及版畫中心後,人事的經費及辦理活動的種種支出,除了部分申請公部門的補助外,廖修平必須募款及捐贈自己的賣畫所得,來填補資金缺口。「我常找我弟弟捐款,也和收藏家商量,買我的畫不要講價,因為全數都會放到基金會,一毛也沒進我口袋,希望他們能共襄盛舉。」他表示。 「國際版畫中心」成立兩年來所舉辦過的示範、交流及演講活動頻繁,目前中心已累積九百多張的版畫原作,其中包含多件國際版畫大師、台灣前輩畫家的名作,以及來自各界版畫創作者的捐贈及作品交換。廖修平很欣慰地說:「規模已不輸一個專業美術館的館藏,在全台也可說是版畫作品數量及種類最豐富的中心,未來要辦國際展出及國內借展,都不乏佳作呈現。」 佛道教概念 勾勒獨特代表作 由寺廟、節慶、門的概念衍生出的作品,是廖修平最重要的創作路線之一。他用象徵性的符碼、極簡的構圖,呈現出精緻典雅的視覺感受,同時引發出深沉的哲學聯想。 廖修平兒時住在台北府城靠南門的一角─艋胛(今之萬華),當年那裡是繁華的商城,而艋舺龍山寺,更是一座融合中原文化及台灣民俗信仰的道教聖廟。住在附近的廖修平,不只農曆初一、十五會跟著媽媽去寺裡拜拜,平常更以龍山寺為遊戲寶地。那裡有很多美味小吃、廟會……最讓他百看不厭的是,寺廟門牆之上的雕刻和畫,其中寓意忠、孝、節、義的人物故事壁畫,對純真的孩童,具有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甚至成為日後廖修平一生為人處世的價值觀。 後來廖修平雖未成為道教或佛教的信徒,但他卻從佛道教寺廟的佛像、建築及祭祀用品中,找到他數十年來持續鍾愛的色彩及探索不竭的符號,例如他將「經衣錢」的各式生活符號,梳子、房子、鑰匙、剪刀等,透過繪畫、版畫、浮雕、立雕等媒材呈現,金箔、銀箔、寶藍、赭紅、土黃的用色,傳達出簡潔中帶著典麗、肅穆,散發溫柔的情致,是他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門之隱喻 尋找安樂 而廖修平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九○年代持續推出的《門》系列作品,將繁瑣的門,簡約為抽象的圖形,且隨年代及生活情境的變化而有「智慧之門」、「四季之門」、「富臨門」、「迎福門 」等各種面貌,隱喻廖修平一生中在現實與理想、真實與虛擬之間的一種穿越,更寓意他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可說是他最富含宗教思惟的系列作品。他說:「我想,每個人終究都在尋找一扇門,看看能不能通過這扇門,從原本混亂不寧的世間,到另一個吉祥安樂之地。」 宗教雖未成為廖修平的信仰,但由宗教文化延伸的觀念和圖騰,卻成為廖修平一生的美學信仰。也許對他而言,藝術就是他的宗教、他的信仰。這個信仰,在他人生遭逢最大的頓挫時,也適時發揮了救度的力量。 妻子驟逝 創作療癒 二○○二年,和廖修平結縭四十年、日日相伴、彼此扶持的妻子,在野外賞鳥時發生意外往生。「她從十層樓高的斷崖墜落,我的人生也像她一樣,從高處墜落一夕崩解。」他至今悵然地說。妻子驟逝後的一年內,廖修平夜裡常常作同樣的惡夢,夢境裡有漠漠的黃沙土地,從地裡伸出千百隻掙扎求救的手,總讓他嚇出一身冷汗而驚醒。後來應學生及親人的呼喚,廖修平自傷心地新澤西搬回台灣,在人親土親的撫慰下,他慢慢療癒哀傷,把夢境裡的驚悸景象,釋放到畫布、紙張上。 這系列命名為〈祈〉、〈求寧〉、〈源〉的平面及立體作品,和廖修平的其他作品很不一樣,來自於他生命裡最深沉的憂鬱及無可理解的恐懼。幸好有藝術創作這帖藥,把他從幽暗的深谷裡拉出來。「那不是我想畫的,但卻一直停不下來。現在我總算講得出當時的心情,也可以用平常心來看待這批作品了。」他說。 前一篇文章 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 下一篇文章 自由作家羅智強 熱門新聞 01普中捕手張育豪 挑戰中職狀元2025.06.270229.391 新台幣創3年新高2025.06.2603多倫多跨宗教聯合祈福 祝禱世界和平2025.06.2604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4-32025.06.2605【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2025.06.2806均衡吃、多運動、睡眠足 活化大腦預防失智症2025.06.2607知識翻越大山 姊弟返鄉報恩2025.06.2608【獻給動物朋友的詩】看大冠鷲 在天空織一頂隱形的帽子2025.06.2609【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2025.06.2810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攝影家劉振祥 從觀景窗看世界 影像詮釋生命力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