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提斯 靜候升空
「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左)是NASA的第4艘太空船,於1985年10月3日首次升空。上月底因哈伯太空望遠鏡出現異常狀況,NASA將原訂本月14日升空的亞特蘭提斯號的發射日期延後,可能延到明年初。(圖/法新社)
哈伯 透視浩瀚宇宙

哈伯太空望遠鏡目前位在距離地表600公里的高處環繞地球運行和觀測,因位處地球大氣層上,可免除地球上混濁大氣層的視野干擾。(圖/法新社)
1958年,那是一個以美蘇兩大集團為首、彼此相互對立的年代,一切的風吹草動,牽涉著兩大勢力的此消彼漲。在兩相猜忌、互不相讓的氛圍下,奔向太空的競賽不斷升溫,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也因此成立。至今,已走過半個世紀。
水星計畫 迎戰蘇聯
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無人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進入地球軌道,驕傲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宣稱這只是「任何人都能發射的一堆廢鐵」。但事實上,這是繼珍珠港事變之後,最讓美國羞辱的事情。於是,艾森豪總統隔年宣布成立NASA,啟動「水星計畫」,大張旗鼓進行美蘇間的太空對決。
1961年,已經拔得頭籌的蘇聯再次給予美國一記迎頭痛擊,首度將人類送上地球軌道,而且安全返抵地球。之後,蘇聯太空人又捷足先登,首度進入外太空。當時,年輕的美國甘迺迪總統在國會中放話:「10年內要將太空人送上月球!」
登陸月球 贏得勝利
甘迺迪宣布致力於「登陸月球」後,美國政府擬定了「阿波羅計畫」。根據統計,當時全美國有1萬個家庭直接或間接從事太空業,NASA 員工從1萬人竄升至3萬6千人,可見人力規模之龐大。
儘管NASA成立後的前10年,美國在太空競賽仍落後蘇聯,不過就在第11年,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3號」太空船載著阿姆斯壯、艾德林、考林斯進行登月任務後,太空霸主的地位就此屹立不搖。
阿姆斯壯登陸月球後留下傳世名言:「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尼克森總統當時也與月球上的太空人進行「超空間」對話,做了一次漂亮的國際公關。這是NASA最得意的瞬間,也象徵著美國終於打敗蘇聯,奠定了在太空競賽中的勝利基礎。
多國合作 競爭白熱化
從1968年至今經過了50年寒暑,現在的國際太空站是首度由多國合作建造的最大太空工程,由16國參與興建,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11個歐洲國家。
不過,太空探險永遠帶有競爭的成分,也會被國際關係左右,近來俄羅斯出兵喬治亞,和美國交惡,就讓NASA憂心影響雙方太空合作。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加入太空競逐,也讓太空探險競爭更加白熱化。
儘管如此,NASA依舊承載著許多人類的偉大夢想,不斷地朝著浩瀚無邊的宇宙做永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