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被譽為媲美日光東照宮的台北龍山寺,其共同點就是結構壯麗、金碧輝煌。東照宮是江戶德川幕府歷代將軍的家廟,憑藉權勢財力理當蓋得美崙美奐;可是台北龍山寺卻是民間信眾慷慨捐輸,由民間工匠集體完成的傑作。
台北龍山寺創建於很早的年代,中經數度修茸,已然蔚為艋舺人向心力的公共空間。一八九五年六月日本兵進駐台北,隨軍而至的日本佛教宗派佈教師,來到移民社會隨處充斥道教廟宇的台灣,一時找不到本地佛教寺院為日本官兵信徒佈教,在台北市唯能找到龍山寺為暫時佈教所。是以日本人在台寺院如臨濟宗護國禪寺(圓山)、法華寺(西寧南路底)、西本願寺(理教總公所)、東本願寺(已拆)、弘法寺(成都路媽祖宮)及曹洞宗台北別院(原檢和禪寺)等建築落成以前,龍山寺是日本曹洞宗的臨時佈教所。
一九二○年台北龍山寺重建,特別央請福建建廟大師傅王順益來台督工,才成為如今富麗堂皇的廟貌,從此龍山寺聲名遠播,躍登東南亞名剎,吸引不少觀光客蔚成台北名景一。
矢崎千代二所畫的龍山寺,以居高臨下的角度創作全景,畫面上香客絡繹不絕,當時龍山寺沒有圍牆,廟埕擠滿人潮,一排人力車正等待生意上門。
一九四五年六月八日艋舺大轟炸,炸毀了安奉於側殿的黃土水木雕佛像「釋迦出山像」,誠為台灣近代雕刻史的重大損失。
日人畫家小林松儒以水墨畫有「台北風景六題」,其中之一台為龍山寺。